怕找不到回家的路!请截图保存本站发布地址:www.ltxsdz.com
誓碑所誓何事。
也就是说,誓碑这事搞得很神秘,一般是根本不知道上面刻的是什么,它只属于皇上。
直到靖康之变,东京城被洗劫一空,太庙中祭祀之器被金席卷而去,大门
开,有
得以一睹此碑尊颜。
陆游的《避暑漫抄》中记载:誓碑高约七八尺,阔四尺余,上刻誓词三行。
一为:柴氏(后周宗室)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二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
三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另外,《宋史曹勋传》记载,公元1126年,北宋为金所灭,武义大夫曹勋随徽宗北迁,被扣留在金国,徽宗嘱托曹勋后若能回南方,让他转告高宗赵构:“艺祖(宋太祖)有誓约藏之太庙,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违者不祥。”
不要因为我们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太祖誓碑是赵匡胤进一步巩固江山社稷的英明体现,其内容就是大宋王朝所执行的基本国策。
第一条,在善待后周宗室上,大宋历代皇帝都很认真,赐柴氏铁券文书。赵翼在《廿二史札记》记有“宋待周后之厚”。
宋太祖登极,迁周恭帝柴宗训母子于西京,易号郑王,造周六庙于西京,命周宗正以时祭享,并派官员祭拜周太祖、周世宗之陵。
建隆三年(962),迁郑王柴宗训至房州(今湖北房县)。
《新五代史》云:周世宗柴荣共有子七,“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宋乾德二年(964),“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所终”。还有一个孩子被潘美收养了,后来颇有建树。
开宝六年(973),二十岁的柴宗训在房州去世,此距禅位已有十四年。赵匡胤素服发哀,辍朝十,溢号恭帝,葬周世宗陵之侧旧顺陵。
郑王死后,小符太后出家号为玉清禅师,淳化四年十月(993),小符太后薨,宋廷以后礼葬于懿陵,陪于其姐西北。
柴宗训的儿子柴永琦被降封为郑国公,从此世世代代世袭爵位。
宋仁宗时期,柴宗训的嫡系断了。仁宗诏取柴氏谱系,选择柴氏旁支一名辈分最大的封为崇义公,担任了祀奉后周宗庙的职位。寻录周世宗从孙柴元亨为三班奉职,又诏每郊祀录周世宗子孙一。
至和四年(1057),封柴泳为崇义公,给田十顷,奉周室祀,子可袭封,并给西京周庙祭享器服。
宋神宗时,录周世宗从曾孙柴思恭等为三班奉职。
宋徽宗时,诏柴氏后已封崇义公,再官恭帝后为宣教郎,监周陵庙,世为三悟。
南宋时,高宗、理宗诸朝也时有封柴氏袭崇义公之爵。
可见,在整个大宋朝,柴氏子孙所受封赏一直与宋朝相始终,宋廷如此优待亡国之后裔,这在其他朝代是少有可比的。
《水浒传》以此为蓝本,演绎柴家后“小旋风”柴进,说他拥有御赐的“丹书铁券”,无论柴氏子孙犯有多大的罪过,大宋朝廷一律不予追究,说明大宋善待柴氏子孙的观念已
心。
第二条,对于“不得杀士大夫”一项,大宋重文抑武,赵匡胤及其后继者,确实比较严格地遵守着。
太祖在平定南方各割据政权时,坚持不杀降王。如平定后蜀,召其国君孟昶京。有大臣密奏,请擒杀其君臣,以防生变。
太祖怒批道:“汝好雀儿肚肠!”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中云:“宋初降王子弟布满中外”,这在历代历代都是很少见的,开国皇帝多数都是执行“斩除根”,赵匡胤坚持不杀他们,让他们在京城自由自在出
,而且还封官加爵。
宰相赵普好几次在赵匡胤面前说起以前不善待自己的,想把他们给法办了。
宋太祖给他的答复是:“倘若在凡俗尘世都能认出后的天子宰相,那
都去寻找了。”坚决不允许动他们,此后,赵普再也不敢在赵匡胤面前提起类似话题。
一代名相范仲淹曾由衷地赞叹道:“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
北宋后期出现的冗官现象,与誓碑规定的优待士大夫,不轻易诛杀大臣政策,有直接关系。
(本章未完,请翻页)
神宗时期,陕西用兵失利,准备斩一朝臣时,宰相蔡确进谏道:“祖宗以来,未尝杀士,臣等不欲自陛下始。”
可见,誓碑这一祖宗家法,一方面激发着文臣士大夫的国热忱,一方面也使一些掌权的文臣无所顾忌,甚至横行不法。
当然,誓约的“不杀”不等于绝对不能杀,对臣贼子、贪官污吏,激起民愤的,还是可以将家法放在一边而开杀戒的。
太祖在位时主要因谋反和贪污受贿罪处死过一批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