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部众遭受重创后,也就压不住其他部族了。
李跃则反其道而行之。
当然,还有另外一层李跃没说,如果将来攻
江东,这些部族也会是一把利刃,给江东士族豪强剃个
。
此间没有外
,李跃也就不再装宽仁大度。
不狠,站不稳。
尤其是这个时代,身为皇帝,腹黑之学还是要懂一些。
当年曹魏也没少用这招,梁习为并州刺史时,强征诸部替曹魏征战四方,并将他们的家眷送
邺城为质。
这一段记载在三国志魏书中:前后送邺凡数万
,其不从命者,兴兵致讨,斩首千数,降附者万计。单于恭顺,名王稽颡,部曲服事供职,同于编户。边境肃清,百姓布野,勤劝农桑,令行禁止。
汉魏的士
跟两晋的士
判若云泥。
一边是虎狼,一边是羔羊。
司马家篡夺曹魏后,基本没有外患,鲜卑、匈
、乌桓、羌氐都心甘
愿的当狗,可惜这帮盘踞在朝堂上,自诩风流的食
者们玩崩了……
“哈哈哈,原来陛下早有定计,只是来知会臣一声。”王猛笑道。
“这些年大梁扫灭诸国,驱除胡虏,大兴儒道,已为天下正统,晋室最大的依仗,去了六成,朕徐徐伐之,先
荆襄,再取
蜀,然后顺江而下,一鼓
平江东,朕之夙愿,便是恢复华夏,一统天下,景略当助朕一臂之力也!”
长痛不如短痛。
风险固然有,但不能因为有风险就放弃一统天下了。
梁国不是历史上的前秦,李跃没有对夷狄掉以轻心,而且大梁是华夏正统,与氐
建立的前秦有本质区别。
“臣,领命!”王猛拱手。
第六百九十章 请辞
王猛调
中枢,为了给朝中诸臣一个适应期,李跃恢复王猛司隶校尉之职,领尚书仆
,加散骑常侍。
提拔房旷为雍州刺史。
一直等待春耕结束,李跃和王猛返回洛阳。
近一年不见,李俭气度越发沉稳自信,权力是一个男
信心的来源。
常炜
上的白发越来越多,又要顾着西面,又要辅佐太子,坐镇国中,压力之大,事务之繁琐,可想而知。
王猛擢升尚书仆
,释放了一个清晰的讯号。
一见面,还没寒暄几句,常炜就开始请辞,“陛下此次西征,臣可谓心力
瘁,总算内外安宁,如今陛下回返,臣也该歇一歇了。”
语气颇为诚恳。
不知不觉,李跃也即将迈
不惑的年纪,而常炜已年近花甲。
“朕才回来,令君便要请辞?传将出去,岂非天下
笑朕忘恩负义?”李跃极力挽留。
原本的构想中,一味猛药,还需一味温药调和,常炜镇之以宽,王猛用之以猛,宽猛相济,
阳互补。
没想到常炜一来就请辞。
“陛下厚
之心,臣素来知晓,非是臣推辞,而是身体每况愈下,力不从心,常惧年老昏聩,耽误国事,害
害己,臣苦劳数十年,未得一
之闲暇,今已年老,只喜清闲,还望陛下成全。”
常炜郑重一拱手。
话说到这么份上,李跃知道他心意已决。
或许上一次他就有退隐之心,只是国事繁忙,才不得不硬扛下来。
如今李跃带着王猛回来,时机成熟,王猛
刚直,常炜在尚书台很难压住他,站在他的角度,此时请辞是最好的选择。
“令君何弃我也?”李俭出言挽留。
常炜微笑道:“殿下天资聪颖,大梁后继有
,聚散离合,
生常态尔,臣这把老骨
还是留着回家抱抱孙子。”
王猛拱手,“令君胸怀,猛不如也。”
“景略旷世之才,假以时
,定能让大梁超迈两汉。”常炜拱手还礼。
“令君……”李跃一阵感慨。
常炜年老体衰是真,退位让贤也是真。
“魏晋以来,能安稳致仕者寥寥无几,臣能颐养天年,夫复何求?陛下勿迫臣也。”说出这些话,常炜脸上轻松了许多。
高处不胜寒。
两晋政治氛围极差,各种尔虞我诈,很少有
能安然退位,很多身居高位之
动辄夷灭三族。
梁国朝堂还没到这地步,但明争暗斗已经初见雏形,各种派系越来越复杂,牵连越来越多,能安稳退下是件好事。
话已至此,无可挽留。
李跃道:“封常公为太傅,加食邑三千户,赐洛阳豪宅一座。”
常炜致仕算是为梁国政坛树了一个榜样。
君臣都能相安无事,退下了,荣宠也不会衰减。
太傅乃三公之首,足以对得起常炜这么多年的奉献。
“谢陛下。”常炜拱手,身上的担子卸下了,声音中的疲惫再不掩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