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逐渐成为常服,盛行北方。
反正一个原则,方便劳作、征战。
礼制则去繁化简,丁忧改为半年,服心丧即可,在心而不在形。
严禁厚葬、殉葬,铺张
费,提倡节俭、简洁。
如果是在江东,李跃的这些举措很难实施,但在如今的北国却阻力甚小,并未掀起多大波澜,也没
敢在李跃刚刚登基时不长眼,前来反对。
老牌士族大部分都衣冠南渡了,还留在北国的很难形成大气候,在胡
胯下苟活就不容易了。
北国融
各族习俗风格,反而焕发了新的活力,对新事物习以为常。
羊
、酪粥风靡一时,胡饼更是
得百姓喜
,圆领袍、皮裘大行其道。
既然已经形成风
,就不是李跃能轻易改变的。
诏令下达之后,邺城中很快便有百姓响应,多是一些将士家眷黑云子弟,他们对李跃几乎到了盲目崇拜的地步,任何命令,他们都是第一个执行。
就连李跃喜欢羌煮貊炙,也影响到他们。
一套圆领袍、
衣,配上蹀躞带,兵器并不便宜,也只有他们有这个条件。
不过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令
疼,都是军
子弟,好勇斗狠,动辄在邺城决斗,喋血街
……
这时代不缺尚武之风,上至达官贵
,下至贩夫走卒,谁都会比划两下子,河北民风剽悍,互相之间不顺眼,便拔出刀剑对砍。
邺城周围的几个县,动辄大规模械斗。
不是为了抢夺灌溉田地的水源,便是几句
角……
其中竟然有不少黑云军退役的将士,将村民组织起来,跨上牛马、骡驴,提着一根削尖的竹竿便是骑兵。
步卒、斥候、辎重兵配置齐全,男
老少齐上阵。
械斗之前,双方摆好阵势,分左右翼,前后军……
县令缩在一旁,都不敢上前劝止。
李跃读完校事送来的详细奏表,苦笑不已。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昔者汉武好兵事,轻锐好斗者充斥于朝,陛下好武,故百姓搏命于乡野,此风万不可长。”常炜这段时
被弄得焦
烂额。
以前秦国勇于私斗,怯于公战,现在梁国私斗公战两不误,民间尚武之风极盛。
冉闵一道杀胡令,无
不杀,无月不战,几十万胡
死于刀下。
民间砍
的气氛已经搞起来了。
“传朕诏令,再有死斗者,举家发配戍守边地,伤及
命者,斩!”
世用重典,很多
也许不怕死,却极怕流放。
离开家园乡土,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在这年代比死都可怕。
“武略当以文事济之,我朝武风极盛,陛下当兴办庠序,教化万民!”王猛拱手道。
百姓只知道提刀砍
不是什么好事。
教化同样重要。
河北充斥大量鲜卑、匈
、乌桓,也有不少改名换姓的胡
,想要真正融合他们,只有大力兴办教育。
连苻坚都在关中大兴儒道,汉化诸族。
李跃遂令刘应、卢青再起一诏:“古者建国,教化为先,所以道世治
,为时养器也。自永嘉以来,山河崩摧,沦落胡尘,华夏胜地,膻腥大起,皆以争杀残
为能事,朕受命于天,自当教化万民,乃置乡学、县学、州学,移风易俗,复我华夏之懿德,取文武之士,共创泰平盛世!”
除了兴学令,还下一道求贤令。
但凡有文武才
,不问出身,不问门第,殿试之后,凭才
任用。
这道求贤令不局限于关东,还让校事送达关中、江东。
大部分
不识字,大部分家庭也没条件将子嗣送
学堂。
李跃又开了说书馆,派出大量鸿胪吏
民间,茶余饭后,村
巷尾,随时宣讲华夏先贤的故事。
辛粲还从故纸堆中替匈
、鲜卑、乌桓、羌氐等族寻了一个祖宗。
匈
,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鲜卑,北狄也,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北狄出东胡,东胡出鲜卑、乌桓……
至于羌氐,与中原的血缘更紧密。
《诗经·商颂》记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乃农氏炎帝的后代,从商朝便华夏臣民之一,从武王伐纣到东汉的汉羌之战,都有羌
充当中原王朝的马前卒。
辛粲总结下来就一句话,都是炎黄子孙。
这无疑给了他们巨大的身份认同,对汉化再无抗拒之心。
站在李跃的角度,从汉末黄巾起义开始,北方大地厮杀了两百多年,
凋零,汉魏都内迁诸族填补
,早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融
华夏是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