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节目组开会,杨振兴已经有了不少经验,所以会议的过程很顺利,结束后两边对结果都比较满意。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节目组这边拿出了他们自己收集整理的部分资料,杨振兴看了以后,没发现问题,就允许了对方在节目上按照这个内容作为介绍。
同时也知道了节目拍摄的内容安排。
大体是上来介绍一下见解,挑战方和守擂方互相说两句,可以是有好的商业互吹,也可以带点呛声的味道。
不过大家都是在拍节目,话也不好说的太过分,毕竟都是同行,多少也留点面子。
比赛内容方面,没有电视烹饪大赛复赛和决赛设计的那么多。
首先是比拼厨师基本功,一般是刀功或者雕功,五分钟之内比试谁切的丝或者片刀处理的食材最细致最多、雕刻一个小的食雕更
致
美。
评委评选之后互相打分,取五位评委的平均分,最后计
最终结果。
接下来没有饮食文化方面的知识问答,直接进
最后菜品烹制环节。
为了增加娱乐
,材料全都是自备,节目组提供的每次擂台赛主要材料,会在当天节目开拍之前通知比赛双方。
算是给厨师们一个可以在正式拍摄之前,考虑制作菜品的时间。
又不至于提前告知以后,厨师可以利用更多时间去自己或者请
来帮忙设计菜品,导致比赛结果不公平。
而且因为是正式开始之前临时通知,材料早就提前带过来,没办法额外增加。
所以制作出来的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要求,要求只用带来的原材料搭配主料来烹制。
具体需要制作的有三道菜,菜系不限,要求只能是热菜。
比赛时间是半个小时,也就是说要在半小时以内,做完从处理食材到制作完成的整个动作。
不过考虑到时间很紧张,所以节目组允许每个参加擂台赛的队伍可以带上两位助手。
帮忙改刀处理食材、焯水等简单加工的步骤。
具体的制作就都由主厨来进行
作,当然也可以加
到处理食材的过程中。
总而言之,这个擂台赛其实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团队比赛模式。
擂台赛的五位评委,其中有几位杨振兴并不陌生。
除了亲自邀请他参赛的高会长,还有一位跟他一样,是全国烹饪协会的理事。
所以说当初几位领导邀请杨振兴的时候,烦恼就烦恼在这里了。
评委中就有跟他一样身份地位平级的
存在,一个在下面当评委,杨振兴却在台上跟其他厨师比赛,到时候评判该怎么说?
剩下一位熟悉的,是杨振兴认识对方,对方不认识杨振兴。
这位就是出身相声泰斗马三立科班的马派艺
汪洋。
九三年独身闯
京城的汪洋,经过这么多年摸爬滚打,闯出不小的名声。
参演过许多电视剧和央视包括春晚在内的大型联欢晚会,还在《曲苑杂坛》、《综艺大观》等栏目表演和撰稿。
剩下的两位评委,一位是京城大学的营养学教授周教授,一位是ZG饮食文化研究所的李主任。
可以说请来的几位评委都很厉害,充分体现了央视的地位和影响力。
要知道这还只是每周末播出的特别节目。
之前接受两位全国烹饪协会领导邀请的时候,他知道复赛和决赛的评委大体已经确定下来了。
比起现在擂台赛的评委,复赛和决赛的评委在行业里的影响更加巨大。
有协会的会长、理事;有营养协会的会长;有国宾馆和大会堂的行政总厨和处长,这些
无一例外全是ZG烹饪大师或者名师。
甚至还邀请了世界厨师联合会的执行委员、竞赛委员会主任前来作为评委点评比赛。
跟节目组确定好流程,表示会积极配合拍摄工作,同时对节目组的准备也表示了没有任何要求和其他问题。
杨振兴便辞别了节目组,回去盘算到时候带上谁作为助手,又该准备哪些材料。
对于谦逊有礼的杨振兴,节目组的印象都非常好。
除了上面领导暗示过给他行一些方便,现在就算他们自己,也打算跟着全国烹饪协会和一些部门领导,捧一捧这个有实力又谦逊的年轻
。
回到公司,杨振兴拿着手上的员工名单,陷
了思考。
能上央视的节目参与拍摄,哪怕是助手,也无疑是一次露脸的好机会。
本意来说,杨振兴出于私心也好,还是其他想法,是打算分组分批带他手下的四个徒弟,分别作为每次比赛的助手参加。
可是这几个徒弟现在还在磨练自己的基本功,改刀加工材料可能会满足他的要求。
但要让他们初步处理,比如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