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末,出版社总算寄来了徐瑾萍预留的书,一班的同学、学校几位老师,全都拿到了崭新的诗词评论文集。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曹老师特地多要了几本,分给高三的学生,让他们互相串着看。
同时,徐瑾萍的诗词文集,也在各地的书店销售。
出版社前期宣传做的不错,加上书的质量确实很好,徐瑾萍学生的身份也很有话题度,一时间这本诗词评论文集竟是引来不少
关注。
有不少文学、诗词方面的学者专家看过之后,都觉得很好,一个高中生能有这样的诗词造诣,非常难得。
当然,随着热度的升高,另一种声音也开始出现。
有
发表意见,说徐瑾萍不过是个十八岁的高中生,怎么可能有如此
厚的诗词造诣?
肯定是抄的,要不然就是有
在背后撑腰替写,就是借着徐瑾萍这个高中生的身份炒作而已。
不管赞扬也好,批判也罢,反正这本书卖的很火,第一版的一万册竟出乎众
意料,很快便售空。
出版社那边通知了徐瑾萍,开始加印,并且按照合同约定,加印部分的稿费,也很快打到了徐瑾萍账上。
“小徐啊,第二册的文集写出来没有?
你抓紧时间,咱们得趁着这个热度,把第二册推出去。”出版社的编辑在电话里催稿。
“云姐,第二册的稿子已经差不多了,等我整理一下就发给你。”
催稿什么的,徐瑾萍并不怕,她属于勤奋型写手,根本不需要别
催促。
每天早晨五点就起来码字,晚上放学回家也会写一个钟
,以她的手速,稿子自然不愁。
“不过,云姐,这个诗词评论文集,我只打算做这两册,接下来就不写这个了。”
徐瑾萍所写的诗词评论,最初是为了给同学们讲课用,所以她挑选诗词的时候也都带着目的
。
从青春、奋斗、励志、成长、诚信、自强、
国等方面,分门别类挑选之后做出讲解评论,以及
常写作中的应用。
基本上只要掌握了书里的内容,写议论文是不用愁了。
两册,已经包含了议论文的大部分题目和内容,徐瑾萍觉得可以了,没必要再写其他。
古诗词里名篇无数,要想写也有的是,但是写的太长,册数太多,就没了新鲜感太没劲了。
两册正好,有用的
华都在,大家买回去看完都能得益,这就够了,她不想被
骂。
“啊?只写两册啊?是不是太少了?”电话那
的编辑一听愣了。
现在这文集反响很不错,才出两册太少了,就应该趁着机会多写几本。
照目前的形势,再出三五册都没问题,肯定畅销。
“嗯,差不多就可以了,我接下来的重心在小说上。
对了,云姐,你有认识的编辑或者出版社,可以出小说么?”
那本《参乡百年》也有四十来万字了,徐瑾萍打算找出版社投稿试试。
当然,第一个还是得问问云姐,毕竟老熟
了嘛,总得问过她,如果她不肯要,那再找别处。
“啊?你要写小说?哪一类的?”电话那一
,云姐似乎有些惊讶。
“小徐啊,姐可得劝你一句,你可别看着那些言
小说挺好,就想跟风写啊。
你这个年纪,不适合。你听云姐一句劝,还是往下写你的诗词吧。”
九十年代后期,新华书店逐渐没落,随之而起的是各种租书屋,可以往外出租书籍、录像带。
随着租书屋的兴起,一大批武侠、言
小说进
大众视野,席绢、于晴、沈亚等台言作者的作品风靡各地。
好多初中高中
生都痴迷于台言小说,就连徐瑾萍的同学,也有好多
都偷偷读小说。
松江河有好几个租书屋就在一中附近,生意都特别好。
徐瑾萍班级的
生就经常托樊立志、陈海祥帮忙去租书,一本书五毛钱,班级里好多
生换着看。
台言的火
,引起不少出版社的注意,除了引进版权,也有的出版社开始培养本土言
小说作者。
云姐的出版社也有这样的业务,近期出版了不少这一类的书。
这种书只适合挣快钱,一本书十来万字几千稿费,基本上就是首印,没有再版的机会。
云姐做这一行的,最清楚不过,目前来说,言
小说不算主流,还上不了台面,更受一些传统作家的鄙视。
徐瑾萍前途一片大好,云姐不希望徐瑾萍为了挣钱,就去写这一类的书,不适合,怕毁了她。
“云姐,我写的不是言
小说,怎么说呢,算是乡土文学一类吧。
《参乡百年》,写几个家族在东北的发展史,东北风
民俗一类。”徐瑾萍笑着解释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