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非常有名望的青衣演员在唱完之后的返场中,和郭德刚一起唱了一段《坐宫》。
结果,
家常年是跟京派的演员们合作的,唱的词都是一样的,但是换了郭德刚这个麒派的,连唱词都不一样。
那个返场,唱到一半,就唱不下去了,因为那个青衣演员,忘词了!
台下的观众们也是不断的起哄,弄的现场颇有些尴尬。
郭德刚笑着说道,“看
不说
,怎么着,还有点时间,咱俩过过戏!”
林桐摇了摇
,说道,“算了,台上见吧!”
毕竟《四郎探母》就是一出大俗戏,里面的两个角色,林桐都能够来,戏词也是早就烂熟于心了,没必要对词了。
台上见,这是京剧演员的一种行业术语,一般敢这么说话的
,都是对自己的艺术非常自信的。
一种意思是,没问题,就算有问题,咱们台上都能解决,是一种互相勉励的意思。
第二种则是彼此不熟悉,或者彼此较劲,有能耐咱们台上见。
而台上见,只会有三个结果。
双方都好,皆大欢喜。
一好一不好。
两
都不好,双败。
而这种双败的局面,在当年的两位京剧大师的身上就发生过。
马连良和程砚秋,一位是四大须生之一,一位是四大名旦之一。
两
的演出,绝对是火星撞地球级别的。
两
一辈子没有在一起唱过戏,当初,一次义务戏,将两
派到了一起,唱的是《宝莲灯》。
当初,两
都算是功成名就了,不过马连良要比程砚秋长了三岁,按道理来说,应该是程砚秋去找马连良对对戏。
但是,程砚秋觉得这出戏没什么难度,所以也就没有去找马连良,意思就是台上见,但是并没有互别苗
的意思,只是单纯的觉得不需要。
但是,两
上台之后,问题就来了。
马连良的唱念做打
净利落,突出一个字,“帅”!
但是程砚秋的艺术特点是缓中有紧,紧中有慢,你以为他这一句唱完了,其实他还在行腔,你这边刚要张嘴,
家的腔又冒出来了,总归是让
急不得。
马连良张嘴就是爽朗简洁,提着半
气在等程砚秋。
但是
家程砚秋自有自己的尺寸,先是慢悠悠的做自己的身段,做足了身段之后,再叫板起唱,唱起来这尾音又是绕梁三
。
这下可好,一个是火上了房,一个是现去打井,根本就合不上啊!
按说这两位都是成了名的大角儿,这种场面应该非常好处理的,互相融让一下也就是了。
但是,那天这二位就是这么犟上了,都觉得自己唱的没有问题,对方应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
这两
的心中都是一把尺子,不过一个上面是以厘米为单位,而另一个上面则是以英寸为单位,这规格都不一样啊!
别说他俩在台上唱的别扭了,就连台下听戏的
都听不下去了,如果不是因为这两
的名声太大,估计下面的倒好早就喊起来了。
两
就这么别别扭扭的把这出戏给唱下来了,到了后台,一个比一个心里难受,虽然都强笑着倒了声辛苦,但是恐怕两
的心里都是一句话,就这一回,绝无下次了!
果然,从那之后,马连良和程砚秋二位大师,再也没有同过台。
台上见,有的时候,真的不是那么好见的!
七点四十左右,三庆园已经是
满为患了。
平
里,三庆园的上座率不算太高,只有了五六成的样子,毕竟郭麒麟还太年轻,票房的号召力还是一般。
但是,今天可不一样了,早就贴出去是郭德刚要来唱戏,而且还是《四郎探母》这出戏。
所谓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
听书,要听生的,也就是没听过的。
而听戏,则是要听那些耳熟能详的,如果你能跟着一起唱,那是最好,上下互动,才是听戏的最高境界。
《四郎探母》,应该算是京剧中,最耳熟能详的一出戏了,尤其是《坐宫》的片段,每年的春晚上几乎都会出现这一段的表演。
所以,台下的戏迷们都很兴奋,能够买到老郭的票,那是真的不容易。
后台,林桐早就已经扮好了,坐在镜子前,闭目养神。
忽然,锣鼓家伙催动了起来,林桐睁开“凤目”,看了一眼身边的郭德刚。
“走着!”
两
来到了上场门。
“我先上了!”
郭德刚冲着林桐说了一句,伸手撩开了门帘,迈步就走了出去。
外面的戏迷们兜四底的叫好声,让林桐都忍不住捂上了耳朵。
站在上场门,听着郭德刚在外面的念白和唱腔,林桐的脸上不由的有些古怪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