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飞逝,水稻很快就要成熟,现在去改造后的大棚,就能看到几乎所有水稻都已经挂着金灿灿的稻穗。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无数
都想来参观杨舟的水稻基地,校长和生命科学院的院长以及一些科院专家,已经来实地考察了好几次。
经验丰富的农学专家,只要看到稻穗,就能确认一亩有多少产量。
杨舟在一个月前,完全没有说谎,正常的水田里,一亩田,变异巨型稻最低也有2000多公斤产量。
最夸张的是,有些水稻,还是种在了盐碱地上。
不过这些水稻产量就有限了,每一株都只有少量稻穗,估计亩产不到200-300公斤,没有正常水稻的三分之一。
但这也是了不得的科研成果,盐碱地能够生存的水稻本来就少。
现在解决的是,能不能在这样的土地生存的问题,而不是产量有多少的问题。
就算亩产只有200公斤,华国的盐碱土的资源总额约为14.8亿亩,其中现代盐碱土面积为5.5亿亩,残余盐碱土约6.7亿亩,这还没有算上约2.6亿亩的潜在盐碱土。
就拿北河举例,燕赵大地盐渍化土壤面积达900万亩,其中沿海前沿地带盐渍化土壤面积357.28万亩,主要分布在唐山、沧州和秦皇岛区域。
要是这些土地能够利用起来种植主粮,每年凭空就能多出无数粮食。
当然,限制盐碱地的不止是水稻存活问题,还有水源问题。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
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分,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
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份,
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
还有便是在海边,看似在海边不缺水,但其实海水又不能用来浇灌,实际想要实现盐碱地水稻大规模种植,依旧要解决很多难题。
不过不管怎么说,杨舟的变异水稻算是开了个好
,一部分盐碱地完全可以利用起来了。
更何况,还有旱地种植的旱稻。
正常的巨型稻水稻,亩产超过以前的一倍,也相当于土地面积比以前扩大了一倍。
现在就看水稻的
感如何,能不能让无数农民选择这种高产巨型稻了。
杨舟忙碌了几天,本来是打算让前
村的村民帮忙收割,结果保卫得知这个消息,害怕水稻稻种泄露,请示一番后,决定他们亲自来收割。
所有稻种都严加看管。
杨舟四名保卫,大多是农家子弟出身,收割水稻驾轻就熟。
水稻基地的水稻稍微复杂一些,每组水稻都要单独收割,然后脱谷单独晒
称重。
全程也由央视纪录片团队拍摄,杨舟只是站在一旁看着大家忙碌。
一些博士、研究生,在唐悦的带领下,把所有数据都记录下来,最后会融
到杨舟的最新论文里。
等忙完一切,杨舟在前
村杨舟准备了一个特殊活动。
那就是变异水稻品尝大会。
这次大会邀请的也是清北大学的老师,一些生物学家、科院院士清北大学的学生、媒体记者等参与。
大家将公平地给所有米饭打分。
其中,还掺杂着市面上比较昂贵的特级米。
杨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所有
知道,他研究出的水稻,
感不比一些顶级水稻
感差。
当然在这之前,杨舟和唐悦已经悄悄尝过了。
几千个品种水稻,优选出了大概100种有特色的水稻,这些水稻要么
感好但产量稍微少一些,要么适应各类土地,还有的是产量特别高的品种。
正是因为尝过后,知道变异水稻
感优异,杨舟才想做这次活动。
反正这些镜
都要放进纪录片里,甚至汪冰冰表示,拍摄的水稻素材加上这次活动,可以登上新闻三十分,杨舟就更有必要做这次活动了。
以前杂
水稻出来后,因为
感问题,其实种的
不多。
因为目前而言,粮食并不是很紧缺,因为很多粮商的关系,甚至每年还在安南国那边进
不少大米,进
比自己种植更加划算。
农民种的就是产量虽然比不上顶级杂
水稻,但
感不错的长粒香米,比如龙稻18、龙稻21、龙洋16、松粳16等。
根据国家统计中心发布的数据,华国所有杂
水稻增产粮食也就养活6000万
,华国粮食产量里近85%的产量不是杂
水稻,袁老开发的品种,市场占有率也不高。
不过袁老对杂
水稻的贡献是最大的,杂
水稻对我们而言,更像是战略
武器。
正因为有这样高产的各种品种水稻,国外才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