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找不到回家的路!请截图保存本站发布地址:www.ltxsdz.com
这就像后世的官职,有一个职级,还有一个职位,比如七品县令。
宋朝的官员组成复杂,分别由差遣、本官阶、散官阶、勋官、爵位,贴职等组成。
官称与实际职务渐脱离,员外郎、尚书、仆等,非有特殊诏令不担任与其官称相应职务。
官名用于表示官位、俸禄高低,故又称寄禄官。
唐末、五代以来,因事而设,事后即撤,称使职差遣。至宋使职差遣固定为职事官系统,即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简称职。
职又分馆职和贴职。
馆职指官员在三馆秘阁中所任职务。他官兼馆职,称贴职。贴职或称职名,一般为文官荣誉衔。
元丰改制后,原寄禄官恢复职事。使名实相符,差遣取消,另高阶官表示官位、俸禄。文官带贴职制度,中经废复,延续至宋亡。
所以宋朝的官职听起来相当复杂,一个做了官,至少有官阶(品级)、官职(职务)、差遣(承担任务)三个官名,再加上各种虚衔,官名一长串,确实很难让
看懂。
宋神宗元丰三年到五年之间,进行了官制改革,使宋代官制进了新时代。这就是历史上我们称为-元丰改制。
改制后的最大特点:“官”与“职事”不再分离,文臣专门定了“寄禄官”来代替前期的“官”。这是元丰改制后一直承袭的最大特点。
改之前,宋代官职授任分三类:官、职、差遣。官,仅是俸禄、等级的标志;职,是对文学之士的职称;差遣,是治理朝廷内外各事的实职。
一般官吏大多都有这三个衔,例如真宗朝寇准曾为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判吏部东铨。郎中是官,直学士是职,判吏部东铨是差遣,才是实际职务。
“官”就是把以前的职位变成了虚衔,也就是级别。即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等官司之正官,如尚书左仆、右仆
、尚书、侍郎、寺卿等。元丰改制后,什么尚书、仆
、郎中、舍
,都只是个级别,尚书也就是三品官的意思。
“职”相对来说简单些,可以粗浅地理解为一些文官的“虚衔”,用来增加一点资历和俸禄。既殿学士、诸阁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三馆秘阁官等,用作内外差遣所带荣衔。
“差遣”就是实际担任的职务,常常带有“判”、“知”、“勾当”、“管勾”、“权”、“直”、“提举”、“提辖”、“签书”、“监”等限定词,差遣也就是实际上从事的工作。
差遣本身无品级,需要用你的官阶定级别,所以,宋代的各州一把手,一般都在前面缀上一个“知”字,如知州,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