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找不到回家的路!请截图保存本站发布地址:www.ltxsdz.com
,其中许多是珍禽异兽。1862-1874年,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在中国居住期间,得知四川宝兴一带动物种类很多,有一些是们尚未知晓的珍稀物种,便从上海到达宝兴,担任穆坪东河邓池沟教堂的第四代神父。[8]
1869年的春天,戴维在途中路过一户姓李的家,突然,挂在墙上的一张黑白相间的奇特动物皮
地吸引了戴维。主
告诉他:当地
叫这种动物是“白熊”、“花熊”或“竹熊”,它很温顺,一般不伤
。戴维异常激动,他估计这种动物“将是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种”,这次发现将填补世界动物研究的一个空白。为了得到这种奇特的动物,戴维雇佣了20个当地猎
展开搜捕。3月23
,猎
们送来了第一只小“白熊”,遗憾的是他们为了便于携带,把它弄死了。
1869年5月4,戴维捕到一只“竹熊”,他给“竹熊”取名“黑白熊”,那只憨态可掬的“黑白熊”毛茸茸、黑白相间的外貌,以及又圆又大的脑袋和滑稽可笑的动作倍受戴维的喜
。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喂养,戴维决定将这只可
的“黑白熊”带回法国。这只可
的“黑白熊”经不起长途山路的颠簸和气候的不断变化,还没运到成都就奄奄一息了,戴维只好非常惋惜地将这只“黑白熊”的皮做成标本,送到法国
黎的国家博物馆展出。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模式标本竟然就这样产生了。[8]
法国黎国家博物馆将这张兽皮展出,经博物馆主任米勒·
德华兹充分研究后认为:它既不是熊,也不是猫,而是与中国西藏发现的小猫熊相似的另一种较大的猫熊,便正式给它定名为“大猫熊”。[8]
1939年,重庆平明动物园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其中“猫熊”标本最吸引观众注意。它的标牌采用了流行的国际书写格式,分别注明中文和拉丁文。但由于当时中文的习惯读法是从右往左读,所以参观者一律把“猫熊”读成“熊猫”,久而久之,们就约定俗成地把“大猫熊”叫成了“大熊猫”。台湾有家报纸曾撰文给“熊猫”正名,但
民已经习惯,反而觉得“猫熊”不那么顺
了。从此,“大熊猫”这个现代名称就这样诞生了!戴维也就成了第一个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宝兴大熊猫的外国
。[8]
大熊猫的发现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从那以后,一批又一批的西方探险家、游猎家和博物馆标本采集者来到大熊猫产区,试图揭开大熊猫之迷并猎获这种珍奇的动物。其中包括美国罗斯福总统的两个儿子西奥多·罗斯福和克米特·罗斯福。两兄弟先是到戴维发现大熊猫的宝兴县,一无所获,然后又进大凉山。在越西县他们开枪打死了一
大熊猫,作成了标本带回美国。以后又有德国、英国等国的探险家猎获大熊猫,从中国猎
手中收购的就更多了。一时间不少西方国家的博物馆里都有了大熊猫的标本。但他们始终没能捕获到一只活的大熊猫。[8]
在戴维神甫发现大熊猫的67年之后,1936年,35岁的纽约服装设计师露丝·哈克利斯新婚。她丈夫威廉·哈克利斯是一个狂热的探险家,结婚后两周就奔赴中国寻找大熊猫。然而威廉还未到达大熊猫产区便病死在上海。露丝决心完成丈夫的遗志,在丈夫去世两个月后的1936年4月启程前往中国。[8]
露丝的探险队仅有两个——她和25岁的美籍华
杨昆廷。他们从上海乘坐小木船逆水而上到达成都,然后进
汶川,在
山老林里寻觅大熊猫的踪迹,设置猎捕的陷阱。1936年11月9
,当杨廷昆从树
里捉出一只毛茸茸的小动物,递到已经冻得麻木的露丝怀里时,她简直难以相信,这就是西方
半个多世纪以来梦寐以求的大熊猫活体,露丝以为这只不到3磅的小家伙是雌
(后来证明是雄
),便用杨昆廷妻子的名字给它取名“苏琳”。幸运的露丝带着苏琳迅速返回成都,随即乘飞机到上海。[8]
尽管西方已寻求大熊猫半个多世纪,并且知道它是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但直到那时,中国
对大熊猫的了解还几乎为零。猎
可以任意捕猎这种“熊”,政府也没有任何保护的规定和措施。露丝的麻烦并不在于她捕获了大熊猫,而是进
中国内地的手续不全,因此不能离境。最后她采取行贿的办法登上了到美国的
船。她把苏琳装在一个大柳条筐里,在海关登记表上写上“随身携带哈
狗一只”,混出了海关。[8]
露丝带着苏琳还在太平洋上航行,越洋电报早已把消息传遍了美国。船在旧金山码
靠岸时,正是圣诞节的前一天,惊喜万分的美国
在码
上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他们为珍贵的客
安排了最豪华的套房,召开隆重的欢迎晚会。苏琳被送到许多大城市展出,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曾经为寻找大熊猫到过中国的罗斯福的儿子西奥多见到苏琳时,十分动
地说,“如果把这个小家伙当作我枪下的纪念品,我宁愿用我的儿子来代替。”[8]
经过激烈的竞争,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得到了苏琳。们像
水似的涌向这里,最多的一天达4万
,超过了该动物园的
园最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