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这么多重臣、相公来上课,你再把儒生们拆开,让他们自己选课”
有点太委屈他们了吧?
这才是范仲淹犯难的地方。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要来观澜客讲的那些朝臣,哪一个不是“相公”一级的名臣大儒。
这也就是放在了北宋,大能贤士太多,这要是随便拎出一个搁在别的时代,可都是肱骨重臣那个级别的,是皇帝可以托孤那个水平的存在。
你让他们来讲课,完了还让儒生们挑?万一哪一项不被儒生重视,上课之时小猫两三只,那不就是让
家来丢
的吗?
“观澜本来就只有百多儒生,若在拆开”
下面的话范仲淹没说,那一
还能分到几个?
老师的担心也不是没道理,唐奕略一沉吟,抬
看向老师。
“老师想没想过向陛下觐一言?”
范仲淹一怔,“觐什么言?”
“儒生是太少了,可是,朝廷赋闲待任、新晋登科的进士可是有不少啊!”
“!”
范仲淹一愣,随即眼睛越瞪越大,“你什么意思?”
“嘿嘿。”
唐奕憨然一笑,“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来听听课,学点专业知识也是好的嘛。”
范仲淹虽然早就知道唐奕秉
,时不时就放出点你接受不了的,但是,还是被他惊到了。
这小子是真敢想啊?
给儒生上课,和给有官身的进士上课,那能一样儿吗?
这就好比后世的清华、北大,再牛叉也只是个培养
才的基地而已,和“中央党校”,能比吗?
不说一下提升了好几个重量级,
质也变了啊!
而且,大宋培养后备
才的地方也不是没有,之前说的集贤院、昭文馆、翰林院这三大馆阁,就是
这个的。
要是范仲淹向赵祯觐言,让补官新仕来观澜听课,那就等于把三大馆阁给架空了。
这可不是一句话就了事的事
,这相当于改制,观澜一下从大宋第一书院,很可能直接跳到大宋第一庞大的官属机构的层面。
“大郎可知道,这可不是你我师徒在此说说就能定下来的大事。”
别说他这个退下来的官员,就算是赵祯都说了不算。
唐奕没想那么多,只要有利于现状的,他就敢说敢做,嘿嘿一笑,“所以说,和陛下商量嘛。”
“不考虑其影响的
况下,老师只要细一思量就能知道这其中的好处吧?”
说白了,唐奕就是想让这些有经验的朝臣,把经验传授与分享出去,让新晋官员在上任之前就能少走一点弯路。
若是形成常态,把这些名臣大儒为官数十年的宝贵经验系统地整理、总结出来,那么,将来即使不用他们,观澜也可以把这些经验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可是造福大宋的好事儿。
“这其中的利弊,陛下和各位相公一定能理解的,老师好好去说,应该不难吧?”
“可是,如此一来,还要三馆何用?”
“研教分开嘛,三馆负责研究国史、政纲;我们负责总结经验、传道教导。”
“况且”
“况且什么?”范仲淹有些无奈。
前几天刚说完这小子,让他低调点,少管点闲事。这回可好,不动军制,改向官制下手了。
“况且,有山门前柳七公的殊荣立着,朝臣们不一定反对。”
有这等好处,观澜做的越大,
格越高,对那些来任教的朝臣来说,当然也是有好处的
“别把我大宋属官都想的那般功利!”
“对对!”唐奕顺着老师说。“咱大宋都是高风亮节的风骨名仕,行了吧?”
“哼!”老范吃味地横了唐奕一眼。
“那老夫就试试吧。”
想法是好的,但是,范仲淹去试,赵祯也犯难啊。
他这个和稀泥的高手,现在也有点不知道怎么办了。
主要是,把观澜一下提升到“官属”的层面,这本身就不是一道圣旨或者朝上议一议就能决绝的问题,这其中牵扯的因素可太多了。
比如,既然观澜授业补官,那观澜就不能叫书院了,从国家角度来说,必须是朝廷有职有衔的官属机构。
按说,大宋也不是没有官办的学校,本就有太学、应天书院等等,一系列的官学。
可是,怎么给观澜评级呢?就算提了官学,也达不到三馆的高度吧?可偏偏它行使的又是三馆的职能。
好!
就算把观澜提到馆阁的高度,那儒生和民学怎么办?白衣书生就读大宋馆阁?他们也不够格啊!
再说了,范仲淹是名义的观澜主事
,这相当于给范仲淹单设一馆啊,不定朝臣们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