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
明显没有相信李靖的鬼话。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不过他们好像认为李靖很好说话,于是使者很快又返了回来,表示向大唐称臣没有问题,只要唐军能够退兵,一切条件都好说。
李靖一下就乐了,这让他想起了关于杨广亲征辽东时的那些传言,嗯,后来在
儿
婿嘴里证实不管多离谱的传言,用在杨二身上好像都不足以形容他的胡作非为于万一。
高句丽
在那场弥漫着厮杀和血色的战争当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无耻刷新了世
的认知。
和大隋皇帝杨广合伙在辽东上演了一场令
瞠目结舌的闹剧,遍观史册,李靖觉得荒唐如杨广者,即便是两晋,南北朝时那些令
啼笑皆非的君主,比起杨广来也要逊色三分。
嗯,他明显见识还是浅了,如果他活的长些,后来老赵和老朱的子孙们会让他明白,君王们荒唐起来是没有下限的。
而且末代君王身上,都带着些荒诞的色彩……
…………
你来我往
手两个回合,毫无互信基础的双方说着骗鬼的假话,谁也不会去相信对方,就更谈不上什么实际点的行动了。
嗯,唐军最后还是用行动表明,你就算跪在我面前,也别想阻挡我前进的脚步,毕竟世上只有那么一个能救高句丽于水火的救世主。
高句丽
也表示,既然你不讲信用,那就别怪我翻脸了,于是他们把高句丽王城,也就是平壤城变成了一座标准的军事要塞,打算在这里跟唐军来一场残酷的攻防战。
是的,这次高句丽
没那么狂妄,不打算跟唐军争夺滩
,以达到阻止唐军过江的目的。
当年经历过辽水一战的那些高句丽将领们还剩下一些,吃了大亏的他们,终于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和敌
在河边
战,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而且被敌
击溃的时候非常危险,很容易被敌
尾随追杀,进
到平壤城中。
这显然也有来护儿给他们上了一课的原因在里面。
当然了,这还要说高句丽在辽东的失败,使他们的国力再次遭到重创有着一定的关系,高句丽国中很多
锐在去年和突厥
的战争当中被消灭了。
换句话说,以如今高句丽的国力而言,已经来到了穷途末路的边缘,不足以支撑他们和唐军正面一战。
…………
大唐元贞六年七月末。
浿水南岸已被大军铺满,从北岸望过去,南岸在视野之内,都是连绵不绝的营帐,一眼望不到边际。
到了饭点,炊烟四起,甚至能在空中形成类似于乌云的景象。
唐军的
月星辰旗在营寨当中迎风招展,一到了白天,
喊马嘶,从对岸都能清晰听闻。
这个时候,高句丽
已经不会怀疑唐军的用意,也不再心存幻想。
再也没有使者往来,在北岸的平原之上,先期渡河的唐军哨探已经开始和高句丽
产生了最为直接的接触。
唐军的斥候走的很远,嗯,半岛本就是个狭长地带,再加上东边多为山地丘陵,所以再远其实也远不到哪里去。
斥候朔水而上,去东部的丘陵地带逡巡,在那里遭到了高句丽
强而有力的阻击,传到南岸的消息就是,在东边有大军驻留,渊盖苏文的名字也被时常提起。
至于那里到底有多少兵马,斥候无法探知,那里的地形太过复杂,而且
其中的话,那就是到了更为熟悉地形的高句丽
的主场。
彪悍的山民和猎户,正是当年追击溃退的隋军的主力,很有战斗力的一个群体,当年也是高句丽
兵员的主要来源。
高句丽五部中最为强大的顺
部,就在东部山地之中生活,他们中间有很多扶余
和沃沮
。
沃沮
其实应该算是靺鞨
的分支,他们比较广泛的分布在太皇山,也就是后来的长白山地区。
他们以前自称为勿吉
,也就是森林部族的意思,显然他们是后来的
真
的祖先之一。
扶余
称霸东北的时候,跟他们没少打了
道,魏时,魏军
丸都城的时候,扶余王就曾跑到沃沮
的部落中避难。
南北朝的时候,随着扶余
的扩张,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的沃沮
终于归
高句丽统治之下。
于是一些沃沮
南迁,和半岛东部的土著以及扶余部落形成混居状态,这就是后来
常说的南沃沮
。
北边山地还有他们的亲戚北沃沮
,只是北边的部落就没那么顺服,时常会跑出来劫掠一下高句丽
的村落什么的,和西边的一些靺鞨部落相似,不好相处的很。
顺
部强大之处也在于此,他们在东部的山林之间生活已久,平时渔猎,战时着甲,亦兵亦民,大多彪悍善战,和西边平原的那些受到佛教影响的部族已拉开了不小的距离。
所谓越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