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公务的速度,比此前快了五倍都不止。
原因其实很简单,李中易把杂科及第的这些
分配进各个衙门之后,又授予了他们专折奏事之权。
也就是说,这些到各个衙门观政的预备官员们,都有单独给李中易上奏章。
也正因为观政的预备官员们,有了专折奏事之权,各个衙门之中,一对一被盯死的低级官员们,他们的
子就很难过了。
其实这个套路,李中易是从雍正皇帝那里顺来的。雍正帝的诸多成就之中,除了秘密建储的制度、摊丁
亩的政策之外,最令李中易欣赏的其实是委派候补官员,紧盯着现任官员。
一言以蔽之,候补的官员,想要转正,就必须抓住现任官员的把柄,将其参倒之后,才能顺利上位。
这年月的官场上,只有和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事
,官员们才有可能往死里得罪同僚。
更巧妙的是,李中易暂时没动进士们的
酪,把他们都送进了翰林学士院里。
嘿嘿,不是有个不成文的显规则,不
翰林,不得为相么?
实际上,规矩都是
定的!
往往是,定规则的
,自己首先
坏规则,这就是特权了!
忙完了科举之事后,李中易的工作重心,便集中到了即将开始的统一战争上面。
按照总参议司的建议,朝廷禁军完全可以兵分两路,一路走陆路直
洪州,一路则海路,先灭了吴越钱家,再合围消灭南唐的李家。
进攻南唐的钱粮,李中易早就准备好了,为今之计,最大的问题,反而是命谁为帅的问题。
按照常理,刘贺扬是征南将军、淮扬兵马大总管,南征的主帅,应该选他出任。
不过,有
却主张,南征非小事,如果任命杨烈为南征的主帅,一举拿下南唐的把握,肯定更大一些。
就在筹划南征之际,刘贺扬突然病了,李中易从奏章上的病
描述,第一时间就意识到,刘贺扬很可能患的是疟疾。
在过了潜伏期之后,首先就会畏寒,然而浑身发高热,接着大出汗。从刘贺扬的病
来看,恰好的符合了这三大要素。
在现代医学上,一般采取查血象,查疟原虫以及血清学检查,来确定疟疾的病因。
如今的条件之下,李中易自然不可能采取抽血检查的方式,而只能采取中医的治疗方案。
古
称呼疟疾的叫法有很多,最初记载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当然还有其他俗名,比如寒热病、发冷病、脾寒病、打脾寒,发疟子、半
子、发半
、打摆子、做老爷、卖柴病、子母疟、子午疟等等。此外,广西管它叫羊毛痧,云南、贵州叫瘴气,此外又有虾蟆瘴、泥鳅瘴、蝴蝶瘴等名称。
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明确了疟疾是感受疟邪所致。因此,除了鬼致病外,中医普遍认为疟疾是因外受疟邪、瘴毒而起。
东晋的炼丹达
葛洪曾经写过一本实用的古代“急救手册”,名叫《肘后方》(又称《肘后救卒方》、《肘后备急方》),所谓“肘后”,意思是它篇幅不多,可以让
悬于肘后,方便携带。这本书主要记载了一些古代常见病的简便疗法和急救疗法,其中就包括疟疾。
《肘后方》中收录了“青蒿方”以治虐,用法极为简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然而,此青蒿非彼青蒿也!
1693年5月康熙帝患疟疾,久治不愈,最后还是靠传教士献上的金
纳药才治好。
屠教授发明的青蒿素是现代西药学的产物,它只不过是药学家们使用现代化学方法在中药青蒿中提取出的高效抗疟原虫成分罢了,本质上与中药无关。
对于疟疾,李中易其实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他只能命
采摘大量的青蒿,送到刘贺扬处,绞蒿取汁!
既然刘贺扬的运气不好,得了疟疾,南征的主帅
选,也就尘埃落定,非杨烈莫属了!
考虑到海陆并进的现实,由杨烈指挥马步军十万兵马,直
洪州,把林仁肇的注意力吸引过去。
水师则载着八万兵马,从汴河出发,出黄河
海,再沿着海岸线一路南下,先取了吴越!
s:现在是256票,超过了276票,至少加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