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总兵府里,李植伸了伸懒腰,正要爬起来,却听到崔合说道:“夫君,我又怀上了!”
李植愣了愣,喜上眉梢,捏着崔合的脸蛋说道:“我们家崔合真厉害,生崽像下蛋一样,啵矶一下下一个,啵矶一下又下一个。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崔合把两手的食指并拢,有些踌躇说道:“不快啊,六年才生了两个。等这个生完,七年才生三个。”
李植笑道:“七年生三个还不厉害?”
崔合歪着脑袋说道:“有的
七年能生五个呢!”说着说着,崔合把嘴
瘪了起来,说道:“都是你老是出去打仗,否则我们家肯定也有五个崽了。因为你老在外面跑,我们家少了两个崽!”
崔合说着说着,竟要哭了起来。李植赶紧上去安抚,捏着崔合的脸说道:“崔合不哭,崔合七年生三个已经很厉害了。等崔合再生七年,再生三个,我们就有六个崽了,一大家子
热热闹闹。”
崔合眨
眨
眼睛,吸了吸鼻子,忘记要哭的事
了。见李植这么疼她,她开心地把脸埋到李植怀里。
突然,崔合爬起来说道:“下次你打仗,我跟你一起去吧?”
李植笑道:“打仗不能带
的。”
崔合瘪嘴说道:“不能带的?”
李植点
道:“不能带!”
崔合无奈地低下
去,依旧依偎在李植的怀里。
####
八月二十四
,李植来到范家庄新建的学堂中,给在这里读书的“中学生”们上课。
崇祯九年起,李植就在范家庄修建学校,进行普及
的义务教育。李植让适龄的儿童白天上课,虎贲师的老兵晚上上课,不收学费。
对于白天上课的儿童,李植还提供一顿免费午餐。范家庄的百姓们,都把孩子送到学校来识字。至于老兵们,这个时代读书
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老兵们训练任务较轻,一个个也都乐于晚上到学堂识字。
如今五年过去,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范家庄的老兵和适龄孩子们,已经接受了三年的识字和算术训练,算是识文断字,能够应付
常的阅读和计算了。
范家庄因此成为大明识字率最高的城市。在别的地方,读书
地位甚高,但穷
却没钱付束脩,上不起学。范家庄因为全民读书,也成为天津附近的百姓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附近的百姓们都说只要跟随兴国伯,就能让子子孙孙都变成读书
了。
如今这些儿童和老兵,已经算是“小学”毕业,成为了范家庄的中坚力量。无论是官厅发布什么通知,还是军队里下达什么文件,都需要这些识字的
把文字诵读出来,给其他文盲念,才能把李植的
传达到基层。
不过李植对于学校,还有更进一步的打算。李植要在“小学”上加开一所“中学”,为自己的事业培养行政
才。
随着李植事业的扩大,需要的行政
才越来越多。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收税会计,只需要简单的算术知识,对着赋税黄册和鱼鳞图册计算一下就能做好,这样的工作可以从范家庄的小学毕业生中招募。但是一些复杂的工作,比如文书处理,仅仅识字的小学生们却无法完成。
那些大段大段的文言文,小学生们是看不懂的。
更关键的是,小学生只学了识字和算术,并没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无法满足李植对
才的需求。在李植的心目中,自己属下的行政队伍,应该是一支既有文化,又有品德的队伍。自己的行政
员,要在种种诱惑前守住底线,为百姓做好事
。
如果手下的
员没有品德,一开始还好,时
久了就会出现各种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这样的
况一旦出现,就会扭曲李植的事业,让李植的种种规划化为虚有。没有品德教育光靠监督,是十分吃力的。
因此,品德教育就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
李植要在教育阶段就打好基础,为自己的事业培养出合格的
才出来。所以李植建起了一所中学,在小学的基础上培养儿童和老兵们的知识、文书和最关键的品德。
中学生的资格,不是每个
都可以获得的。只有小学生中学习成绩较好的六成
,才有资格成为中学生。中学生提供小学生一样的福利,但是最重要的一点不同是,只要能学三年,从中学毕业,就一定能在范家庄的产业或在李植的行政队伍中获得一份工作。
这年
外面兵荒马
,范家庄是世外桃源一样的太平福地。而范家庄的百姓中,又以“有工作”的百姓活得最体面。百姓们听说中学毕业就能“分配工作”,一个个都把孩子送到了李植的中学里上课。
尤其是那些在范家庄从事小商贩的百姓,平
里最羡慕“有工作”的范家庄产业工
。这些商贩们只要子
有资格上中学,几乎没一个放弃这个机会的。
八月二十四
,是中学开学的
子。李植来到其中一个班级,给一群十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