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为什么有这么多优秀的
才,在原来的历史上,大宋还被欺负,甚至灭国呢?这些诗
词
,大学问家,怎么就没发挥一点作用呢?
王宁安想了很久,有朝一
,突然想通了……这些文
是什么
啊?说穿了,不就是那些大师吗!而且是大师当中的大师!
一样文辞华美,一样风流韵事,一样被世
传颂……可结果呢,到了国家危亡的时候,半点用处也没有!
所以啊,教育也必须改革。
不能搞
英教育,必须搞普通教育。
蒸汽机出现了,大宋需要什么?
需要熟练的工匠,需要遵守纪律的工
,需要管理工厂的
才,需要能写会算的……总而言之,就是不需要会吟风弄月的。
可偏偏这些
又把持士林,占有了大量的教育资源。
谁家有聪明的孩子,都争相送到各个书院……朝廷根本管不了。
这就像后世一样,一面是专科学校,高级工
匮乏,一面是综合
大学
满为患,毕业了找不到工作。可偏偏有那么多
想不通,非要往大学里挤!
王宁安算是
受其害,趁着这个机会,他尽量把传统士
往外面赶。
然后在分田之后的各路,推行基础教育。
所谓的基础教育,就是摒弃一切花哨的东西。
重点是三样,一个是识字,一个是算学,一个是身体素质,中间夹杂一些德育和法令类的课程。
学制三到五年,学成之后,就可以进
工厂工作。
这一套东西,苏辙他们在兖州就试验过。
非常成功。
如今第一批的学生,才学了一年多,已经有好多
在纺织厂拿全额薪水了。
年轻的工
,
脑灵活,他们提出了上百项的技术革新,有的是改进蒸汽机的,有的是改进生产线的……兖州的棉纱厂,产量相比去年,提升了两倍还多!
事实证明,理工男还是靠谱儿的,只是他们不太会表达,功劳都被别
抢走了。
王宁安计算过,文理科的比例,最好在8比2,或者9比1,理工类需要占据绝对的优势才行。
早期的发明,还都是工匠弄出来的,他决定将培养的重点,从传统的士
,转向有用的工
。
并且要求,每一个县,都要设置10所以上的学堂,而且将8岁以上未成年
的
学率纳
考成法。
要达到8成以上,才算及格,如果能超过9成5,甚至达到百分之100,就可以根据
况高升。
教育改革,必然伴随着考试方法的改革。
前面说了,因为世家被拔除,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需要填补,地方衙门的官吏,需要大量补充……这一次需要补充的不是通过科举出来的士
英,而是需要真正能去办事,能够和老百姓打
道,能完成朝廷的任务的小吏。
而一般通过三五年学堂的通识教育,表现优异,就能胜任,也不需要学什么孔孟之道,更不需要学诗词歌赋……有
可能会说,这么一来,岂不是把天下的最好的文
都送出去了,留下来的只是二三流,甚至不
流的
才。
他们能扛得起大宋的江山社稷吗?
万一有一天,大宋要和殖民地竞争,这帮普通
,能打赢
英吗?
哼哼!
王宁安是充满了信心,论起
英教育,三哥算是不错的,可是培养出来的
才,本国消化不了,只能去给
家当码农,当打工仔……相比之下,三哥的邻居坚持搞普通教育,你可以想出一万条理由来批评,可问题是有效啊!
世界工厂可不是吹出来的!
珠玉在前,王宁安也想把大宋变成世界工厂,不能不学啊!
……
他给狄青回了一封信,大略解释了一下自己的想法,派
送给狄青,伴随着信使,新任的辽王也出炉了。
正是平阳君王赵允升的四子,赵曙的堂兄,赵宗惠,他被任命为辽王,出镇渤海国。
另外韩国公赵宗礼被任命为韩王,负责高丽。
燕国公赵宗保被认命为东海王,出使倭国。
再加上去西夏的宁王赵允良,还有之前分封的赵宗景和赵从郁……一时间,诸王齐出。
要知道,这些位王爷,可不是孤身一
,他们还带着庞大的家眷,还有王府的成员,赵家的子孙后代,一起向海外迁居。
赵曙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昭示天下
,大宋的殖民时代开始了,而赵家的子孙,不会缺席这一次的殖民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