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也已经属于较为正常的水平了,很多其他课题组都重复出来了这个结果。
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省钱。
第三方检测要收费可以理解,但收费收的这么贵,如果每个体系都检测一次,实在是有些遭不住。
而且还得让
亲自去跑一趟送样,也是麻烦。
这周的大会和邬胜男没太大的关系,因此她的工作继续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主要是继续润色杰青基金的申请书,顺带辅导两个本科生进行foic材料的合成、表征与器件测试等实验。
魏兴思打算在年底前把两个项目申请书的初代版本都写出来,这样等寒假结束回来,再稍微改一改就可以直接提
了。
莫文琳因为大会的缘故,只做了三批器件,不过
能都还不错。
首先是基于j2:pce10:ieico-4f的体系,效率12%+,已经开始整理文章,打算投一篇am的子刊afm。
现在随着涌
非富勒烯领域的研究者越来越多,不少
都盯上了三元体系这一块,导致做三元体系的
越来越多,很难再像最开始一样轻易的发am了。
其次,莫文琳采用了许秋之前提出的“引
三元体系”的方法,把叠层器件的效率优化到了14.3%。
听到这个结果,魏兴思两眼放光。
虽然平常说的时候都是以1%为梯度进行展望,但效率真到了14%这个级别,能提升0.2%、0.3%都是非常好的,指望一次
就实现1%这样大的跨越,非常的困难,都是要一点点的慢慢磨。
魏兴思转
问道:“许秋,你怎么看?”
许秋心道,我还能怎么看呢,我这边都做到15%了,不过嘴上却说道:
“我觉得基于三元体系的叠层器件,还是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比如可以从……这些方面
手。这周我打算自己来制备几批器件。”
“行啊,”魏兴思点点
:“刚好你的文章都投掉了,那就做做实验呗,权当是换个
味。”
组会结束,接下来的几天,
子重归于平淡。
许秋一边让模拟实验系统继续摸索加工工艺,一边亲自上场制备叠层器件。
他试图在现实中复现出系统中的15%效率。
叠层器件的制备比普通器件的制备要麻烦一些,因为有双倍的有效层和传输层,所以时间成本要提高大约50%。
一天下来差不多只能产出一批,想做第二批器件就有些勉强。
周三、周五、周六,许秋一共制备了三批器件。
第一批器件,也许是因为许秋好久没做器件制备实验,有些手生,最高效率只有13.67%,做的还没有莫文琳高。
第二批器件,他超过了莫文琳之前创下的记录,最高效率达到了14.52%。
第三批器件,许秋直接把效率进一步提升到15.00%。
这次测出来的数据刚好是整数,许秋也是第一次遇见,还挺巧的。
不过,从概率学的角度上来讲,在保留两位小数的
况下,测出来结果是整数的概率大致是1%,他做了这么多批器件,遇到一次也很正常。
同时,模拟实验室中叠层体系的效率也获得了进一步提升,达到了15.37%。
这也让许秋觉得自己当初优先选择叠层器件作为突
,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因为叠层器件主要涉及到的是工艺方面的优化,在这一方面模拟实验系统有着非常大的优势。
而y系列受体的开发,主要涉及到新材料的合成,相对更看重的是分子结构的设计。
换言之,运气或者说技术成分比较大,只要分子结构不对,任你怎么优化工艺,那都是徒劳。
现在15%的叠层器件效率数据,终于是一只脚踏在了有机光伏领域的一个大门槛上,也意味着这个工作已经接触到了发表cns文章的门槛。
当然,想要发表cns,单单15%并不是很稳,毕竟是要跨领域和其他热门领域进行pk。
如果还能做的更高一些,比如16%,冲击cns成功的概率就更高一些。
而且,能不能上cns是需要运气的,编辑的态度、审稿
的认可程度都是不确定因素。
就算是普通的学术大佬,也不敢说自己做出来的一项工作,就一定能发表在cns上,除非是诺奖级别的学者,那另说。
毕竟cns每年文章收录数量有限,成百万上千万的研究者,去竞争每年几千个名额,还是有些困难的。
但不管怎么说,许秋现阶段取得这样的成果,一篇《自然》大子刊基本上是没跑了。
因此,许秋打算做两手准备,首先肯定是优化叠层器件的
能,力图继续向上突
,16%、17%、18%。
但假如当下的体系迟迟无法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