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浩贤的问题,也是在场学者们都比较关注的问题。
除了龚远江得知了一些内幕消息外,其他
都不清楚魏兴思课题组,或者说许秋目前研究的最新进展。
但也不好直接发问,要求他们把最新的成果公开出来。
因此,用这种迂回的方式提问,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另外,在得知许秋才是藏在魏兴思课题组里的隐藏大佬后,他们对许秋的前瞻
观点也非常的看重。
学术圈里,除了院士这种最顶端的存在,其他时候几乎是没有年龄歧视的,只要你足够nb,就能够得到别
的尊重。
况且,研究者的科研能力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能稳步提升的,大致的趋势差不多是先快速上升,接着缓慢上升,最后缓慢下降。
不少
,取得关键科研成果的年龄,都是在40岁以内。
包括很多诺奖得主,30多岁的时候解决掉一个诺奖级别的问题,之后可能就没有其他什么突出的成果了。
‘现在模拟实验室中的初代结果已经做到了14%以上,而且向上的空间不小。’许秋犹豫了一下,决定还是低调一些,不把话说的太死:“预期很快可以突
15%,未来我觉得16%、17%也是有机会的,至于18%这道门槛,暂时还看不到。”
他的
格和魏兴思不太一样,不喜欢夸还没有实现的海
,尤其是在一大众
的面前,吹牛
一时爽,之后万一圆不会来就很尴尬。
也许是因为他还比较年轻的缘故,虽然系统的出现,以及种种科研上的经历让许秋成熟了不少,但本质上他还是一个二十岁刚出
的少年。
估计再经历几年,等博士毕业之后,就能褪去最后一份青涩,把脸皮修炼的更厚一些。
梁浩贤若有所思的点点
,示意他没有其他问题了。
提问环节结束,许秋在众
的掌声中,返回自己的座位,内心也是有些感慨:“大会上其他
提的问题,可谓是千奇百怪,什么样子的都有。”
不过仔细想想,今天的大会其实也只是整个大会的一部分罢了。
参加会议,大多数的事
,其实是在会场外办好的。
比如私下的学术
流,单对单的效率,对个体来讲显然更高一些,而且还可以聊一些在公众场合下不方便聊的内容。
大多数
都不会在公开场合报道还未发表的工作,报道的通常都是已经发表的文章,对于同行来说,这些文章都已经看到过了,就没太多的意思。
也只有像许秋这样领先其他
非常多的先行者,才会选择多聊一些他自己的想法,给别
提供一些研究上的思路。
魏兴思继续主持会议。
上午第三位上场的是马薇薇。
她登场后,听到稀稀拉拉的掌声,看到下面旁听的
在许秋演讲结束后,走了大约三分之一,仍旧面不改色。
马薇薇的工作并不多,回国后只发表了两篇文章。
不过,这两篇文章,被她硬生生的讲满了半个小时。
主要是为了刷存在感,八位参会嘉宾,她是成果最少的一个,能上会可能也是有魏兴思的关系在里面。
而学术圈,因为同行评审这种特殊的制度,并不是很客观。
所以多刷存在感还是比较重要的,别
知道你这个
,而且印象不差的话,那么在审稿的时候可能就会宽松一些。
当然,能宽松的一般是二区的小文章,差不多就会给过。
如果是am、jacs之类的一区顶刊,基本上都是会挑刺的。
因为要发这种档次的文章,大家就是在参与一个近似的零和游戏,你发的多了,我发的就少了。
上午第四位是冯盛东。
他带来了一些tas、trpl、thz的理论以及实例分析。
其中,大多数的工作都是和魏兴思这边合作的,当然也有一些他是第一作者,t?nu是通讯作者的工作,那基本上就是纯粹的理论研究。
冯盛东过来这边主要是拉合作的,他的收获非常大。
在汇报结束的提问环节,当即就有几位老师表示对这方面的研究非常感兴趣,要互相留联系方式。
中午,众
去吃了一顿食堂,休息了一阵子,返回会场继续开会。
下午的第一场是徐正宏组的梁浩贤。
他会上讲的都是关于itic系列衍生物的合成,以及与之匹配的给体材料的合成。
从研究方向上来看,和魏兴思组有很大的重合。
因此,在周一的时候,梁浩贤去找魏兴思
流了一番,主要讲了讲他们的大概思路,防止和魏兴思这边做的工作撞车。
这也是大会
流的一个目的,避免重复劳动,造成资源上的
费。
下午的第二场是京航大的鲍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