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的参考文献编号。
这部分的工作量不小,但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主要考验细心和耐心,对应的材料名称不能写错,数据要准确,参考文献不能引用错误,也不能有遗漏。
……
三天后,许秋完成了第二部分,进
第三部分的撰写工作,主题为“影响非富勒烯体系器件
能的核心因素”。
他打算从三个具体方向进行分析,包括光吸收
能、电荷输运以及薄膜显微形貌。
这其实是类比传统富勒烯体系的分析方法,许秋没有多改,直接沿用过来了。
没办法,他现在还没有独立提出一套理论的能力,直接套用前
的工作思路是最简单且行而有效的方法。
这一部分开始还没多久,陈婉清便带着她写好的引言部分,来找许秋
差。
“引言部分我基本写好了,我在‘有机光伏领域的发展历程’和‘非富勒烯受体的发展历程’两者之间增加了一段关于‘富勒烯衍生物优缺点’的介绍用来过渡。”陈婉清顿了顿,具体解释道:
“优点之处因为众所周知,比如优异的电子传输
能等,我就一笔带过了,重点讲了一下它的缺点,包括几乎不吸收可见光、分子结构单一、难以调节能级结构、在空气条件下的热不稳定
等等。”
“嗯,可以,这样确实比较有逻辑
,上下文衔接的更加顺畅。”许秋赞同道:“正是由于富勒烯的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才要发展非富勒烯嘛。”
其实,做有机光伏领域的行内
,包括许秋都懂,你说了一堆富勒烯的缺点,但它有效率高这一个优点,就把所有缺点都掩盖了,大多数
都不会选择研究非富勒烯这个领域,去强行挑战困难模式的。
但现在他在写非富勒烯的综述,给非富勒烯材料唱赞歌,就必须这样写。
而学姐这种避重就轻的叙事手段,在科研论文中也并不少见。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目前有机领域
们报道的光电转换效率,都是一个器件呈现出来的最高数值。
为什么要报道最高数值呢,因为
们都知道大部分富勒烯体系下,测得的这个数值很难维持下去,随着测试的时间延长,十分钟、一小时或是一天,很快就会逐渐衰减。
衰减0.5%都算好的了,有的器件甚至能衰减1%-3%,最高效率8%的器件,持续光照后变成5%了,这要是报道5%的效率,连文章可能都发表不出去。
相关研究表明,产生这样的原因,可能与富勒烯在光照条件下形成了二聚体,
坏了原有电池器件的纤维形貌导致的。
只是在大部分非机理研究
质的文献,也就是侧重材料设计、合成的文献中很少会提及这一点。
“还有其他改动吗?”许秋问道。
“改动倒是没有,总体就按照你之前的思路写了,不过‘综述主要内容’这一部分需要你来补充。”陈婉清道。
“好的,这部分
给我。”许秋直接答应,接着又问道:“我比较关心展望那部分,你是怎么写的?”
“这部分我还没写,我觉得可以放在最后,先写正文的展望部分,然后再回过
补充引言部分的,到时候可以再一起讨论一下。”陈婉清道。
“嗯。”许秋点点
,这算是意料之中的答案。
“那我们继续分下工吧,第三部分我负责‘光吸收
能’部分,你来负责‘电荷输运’以及‘薄膜显微形貌''这两部分,怎么样?”
“好呀。”陈婉清欣然同意。
这样分配下来,两
的工作量相当,因为引言部分她还给许秋留了个尾
。
……
又是三天后,许秋负责的部分已经完成,但学姐还没有完成。
他便先行进
第四部分,也就是“总结与展望”部分,既包括对当下领域内存在主要问题的总结,也包括对未来领域关键研究方向的展望。
提出当下存在的问题相对容易一些,直接参照其他
发表的论文即可。
都是些老生常谈的问题,非富勒烯领域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光电转换效率低下,次级问题是受体材料种类相对较少。
后者很难进行讨论,前者还可以具体展开,进一步拓展至pdi衍生物结晶
过强、a-d-a小分子的电荷输运能力较弱、n2200聚合物体系共混薄膜形貌较差等等问题,而且还可以和第三部分的内容进行呼应。
总之,可以说的内容不少。
挑毛病嘛,到哪里都简单。
毕竟是科研领域,而非工业应用领域,都是有大毛病存在的,不然还搞什么科研,这个领域早就工业化上市赚钱了。
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非富勒烯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也就是“展望”,那就是一个难题了。
甚至可以说是整篇综述计划书里最难写的地方,其他地方可以引用其他
的工作内容,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