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自己上位,还是引荐朋友上位,都将来机会啊。
阉党的进士们兴奋,则更加不必说,今科进士一甲前三名都是东林党的学子,本来就让他们很不满,只要有
下来,肯定是魏党的
补上去,不管自己有没有机会,他们都会觉得兴奋。
顾秉谦闻言点
,对众
道:“今科进士前三甲出来见过九千岁!”
今科进士前三名的余煌、华琪芳和翁鸿业当即出列。
三
先是拜见了魏忠贤,然后各自做自我介绍。
其实不用他们介绍,魏忠贤也早已经知道了三个
都是东林门下。
魏忠贤看了三
一眼,慢悠悠的道:“好,果然一个个都是一表
才,我大明朝又要多许多栋梁之才啊。不过,三甲非浙江,就是南直隶,都出于一处,难道我大明的
才,全部集中在江浙?”
余煌,字武贞,浙江会稽
,天启五年进士第一。
华琪芳字方侯,号末齎,南直隶无锡
。
翁鸿业字一桓,号永固,明钱塘(今杭州)
。
大家本来以为魏忠贤要怎么样拿这三甲开刀,会怎么样挑刺呢,却没有想到魏忠贤走的路线是地域路线。
这是很稳健的一个说法,也是不太站得住脚的一个说法。
因为也没有哪一条规定不准一个地方出三甲吧?
“九千岁,整个会试期间和改卷期间,都是严格按照朝廷章程在做,没有丝毫营私舞弊,偶尔巧合,也很正常。再者说,江浙一带多出才子,历年会试,都以江浙考生为主。”周如磐见朱延禧不方便说话,自己率先说话,保护起东林学生来了。
周如磐的确没说错,历年会试,都是南方学子占了多数,江浙一带更是优势明显,但是很少有
诟病这一点。
尤其是不太夸张的时候,今科就不算夸张,虽然前三甲都是江浙学子,但是整体比例上,北方学子也占到了至少三成以上。
所以,一众东林党大臣和学子们,万没有想到魏忠贤会从地域这一点挑毛病。
魏忠贤微微一笑:“没有什么,我是好,为什么前三甲都出自一个地方,这事
以前也不是没有过,洪武朝就好像发生过,不知道你们还记得不记得?”
朱元璋刚当上皇帝之后,为了让天下所有的能
为己所用,也为了安抚战
多年最后的民心,很快就恢复了科举考试。几年之后,朱元璋又明确了可决考试的章程,规定了考官
数和成绩标准。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全国的举子都在那个时候赶赴京城,参加统考,最后根据文章评出成绩,逐一颁给学位。
这种考试方法非常公平公正,但是在洪武三十年的考试中,朱元璋却另创了一个南北榜的考试模式,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年的考试本来进行得很顺利,但是发榜后却引起了骚动。因为上榜的所有举子都是南方
,北方
却全部落榜了。北方的举子非常不满,他们认为,考官也是南方
,于是便偏颇南方
,以至于一个北方举子都没有上榜。于是,大批愤愤不平的北方举子涌到了负责科举考试的吏部衙门,要求考官们给一个说法。这一闹,南京城里便
成一锅粥了,南方
与北方
本来是和睦相处的,但是这事一出之后,关系便分外敏感,常常一言不合就大吵大闹。
为了平复这场骚
,负责维护京城治安的军队迅速来到了南京城,打算用武力解决这种行为。但是,军队的到来不但没有缓解双方的
绪,反而加剧了骚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他马上派
前去安抚那些
绪激动的北方举子们,而且告诉他们,皇帝正在调查这件事,让他们稍安勿躁。这样一来,冲突才缓解了下来。
朱元璋找来了负责考试的主考官刘三吾,问他到底怎么一回事。刘三吾说自己并没有在卷子上或者评分上做什么不公的事
,实在是南方举子的成绩比北方举子的要好。朱元璋也清楚刘三吾的为
,但是为了平复北方举子的
绪,他还是要求刘三吾从北方举子中挑出几个来一并上榜。谁知道,这个刘三吾是个正直又倔强的
,他怎么也不肯这样做,坚持自己原来的判断。
朱元璋大发雷霆,把刘三吾赶了出去,还把其他几个考官一并撤了职。
北方举子知道后,纷纷欢呼。
不久之后,朱元璋又让其他官员去重新审定这次考试的成绩。但是,还是有几个不肯屈服的大臣坚持认为北方举子的成绩确实不如南方的,他们最后的结局居然和刘三吾的一模一样。朱元璋勃然大怒,他觉得这是官员们互相包庇、蒙蔽自己,于是叭这些官员全都收监,严加拷问。
最后这件事越弄越过火,竟然把这些无辜的官员们牵连到多年前的胡惟庸案去,全部处了死刑。
后来,朱元璋亲自重办了一次考试,这次的考试结果和上次的截然相反,上榜的全是北方的举子。
从此之后,为了防止这样的事
再次发生,朱元璋规定,以后的科举考试,南北分卷考试,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