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有把几百万辽民迁进来安排好的财力,顺道毁掉辽东所有军事据点的兵力,有这些东西的话早几百年灭了后金了。哪里还用这么费事?”
袁崇焕和毛文龙闻言,不约而同的互相看了一眼,原本觉得韦宝厉害,但也只是正常
的水平,现在他们是真的墙都不服,就扶韦宝了。
韦宝居然可以一个
分别扮成两个
,自言自语?反正正话反话都让韦宝说尽了。
“那韦公子,我们朝廷的财政状况,现在到底怎么样?到底是全面出击,各地坚守,困死建
的方略合适,还是王在晋全面退守,据守山海关以逸待劳的方略合适呢?”袁崇焕问道。
“我觉得,关键不是哪种合适不合适,而是根本无从选择!”韦宝答道:“不怕说句犯忌讳的话,现在的大明朝哪还有辽东啊,广宁丢失后,锦州以北早在后金的控制中了,明军能勉强控制的地区只有狭窄的辽西走廊了,而辽西走廊在军事上是死地,无论对明还是对金,都不适合长期驻军,所以后金对辽西的军事作战每次都是拔点抢东西而不是占领。不收缩等着被后金隔段时间就来收割呗。现在其实已经退无可退!大明即便缺银子,缺的也绝不是这么一点点银子,关外的问题,看着好像是在关外,其实都在关内!朝廷稍稍经济状况好转一点点,建
立马都得逃到
山老林躲起来!”
毛文龙听后大喜:“总算是有个明白
了。”不由的鼓掌为韦宝赞同:“真喜欢听韦公子说话,只有韦公子一个
的话能说到老夫心坎里去,跟老夫想的一模一样!”
韦宝呵呵一笑,这是很简单的认识吧?没有想到毛文龙这么激动。
其实全世界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只有一本书认为王在晋在山海关重城的策略不是错误的,那就是王在晋自己写的《三朝辽事实录》。
而且,王在晋自己也不明确当时谁对谁错,而是事后诸葛亮式的抬杠,借孙承宗的奏疏让
误以为孙承宗对他无法接话。完全是文字游戏。
纵观全书,给
感觉,那应该是孙承宗错了吧。
网络黑袁崇焕之风盛行之后,袁黑们意犹未尽,就把这事
拎出来。
因为袁崇焕和孙承宗的方向是一致的,所以袁崇焕一开始就激烈反对过王在晋!
这问题本来就是因袁崇焕而起,他与孙承宗观点相同,并最后成为弃建八里铺重关,改守宁远的倡导者、支持者及主要实施者。
只要有
说袁崇焕对的,网络上就有
站出反对,杜撰臆测,写了《明冤》、《奏折上的晚明》这些书。
生生创造出孙承宗、袁崇焕出错的观点,并使之成为流行。
其史料出处,就是这一本《三朝辽事实录》。
在明代,“下之达上,曰题,曰奏,曰表,曰讲章,曰书状,曰文册,曰揭帖,曰制对,曰露布,曰译,皆审署申覆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
《明史·职官制一》从来就没有“奏折”、“折子”这一类的说法,那是清朝的习惯,书名就纯粹是清宫戏看多了的产物。
这类书的读者,有些
心中的辫子剪不断,却常常骂别
是满遗,是鞑子。
究其实,《三朝辽事实录》也不是一本书,是言论横行之时发酵的一本自我标榜的东西。
明末清初那个时候,言论毫无限制,什么刊物只要你肯出钱,都可以付梓面市。
书中以万、泰、天三朝的辽事为基础,大谈自己如何如何怀才不遇,策略如何如何正确,孙承宗怎么怎么有贪污的嫌疑,孙、袁主张的辽
守辽土,最后怎么样,也不行了吧。如此等等。大多是个
之偏见,外加玩弄文字把戏。
关于在山海关修建八里铺重城与孙承宗的争论,这个事
是王在晋生平最出丑的事件之一,当然不能不提。不外乎又玩文字游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如果王在晋真的有道理,怎么最后是他被赶去南京兵部。而孙承宗代首辅叶向高出镇行边,督师辽东?
此事前有朝会,后有奏疏详细说明,是整个一系列的国家决策。
当时的时局,就算有部分朝臣是懵
不懂,难道以叶向高为首的大臣们,是好蒙骗的小孩子吗?明摆着,王在晋就是错的。
孙公死难,在崇祯十一年戊寅十一月十
。清太宗兵
高阳,公以故相家居,阖门死义,子孙及兄弟之子若孙,力战骂贼,不屈而从死者至十八
。当时岂不震动天下?
凡有
心,孰不知哀之敬之?在晋为此书,其序跋正在戊寅、己卯之间。申用懋一序,纪戊寅秋
,在晋自序,纪戊寅冬季;其子会苾一跋,纪己卯上巳;盖刊行在高阳惨闻播之后。以
论,对高阳纵有私憾,亦何忍遽谤书於元老甫经遭难之
?幸而在晋小
,只知恩怨,不知义理。一面造谤,一面又直供蓄怨之来由,恶直丑正,肺肝如见。——孟森《〈三朝辽事实录〉评》
大史家谢国桢搜尽明末清初史籍上千本,摘其目录索引,著成《晚明史籍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