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二
在平阳桥遭遇后金军,刚刚
锋,孙得功和参将鲍承先等领
逃跑,镇武、闾阳的兵力于是也被打败,刘渠、祁秉忠在沙岭战死,祖大寿逃往觉华岛去了。西平守将罗一贯待援不至,与参将黑云鹤也战死。
熊廷弼当时已离开右屯,驻军闾阳。参议邢慎言劝他紧急救援广宁,却被佥事韩初命阻挠,于是熊廷弼撤退了回来。当时后金军在沙岭停下来不再向前来。
王化贞平常把孙得功看作心腹,而孙得功已偷偷地投降了后金,他想活捉王化贞作为自己的功劳,就诈称后金军已到城边。
城中一时大
,
各奔逃,参政高邦佐阻挡也挡不住。王化贞正关起门办理军书,毫无所知。
参将江朝栋推门闯进来,王化贞大声训斥他。
江朝栋大声喊道:“事
危险了,请你快走!”王化贞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朝栋就搀扶他出来骑马逃走,后边两个仆
徒步跟着,于是丢了广宁城,仓惶逃命。
在大凌河遇上了熊廷弼,熊廷弼微笑着说:“六万军队就可以把敌
一举
平,到
来怎么样呢?”
王化贞感到惭愧,建议驻守宁远和前屯。
熊廷弼说:“已经晚了。现在只有保护老百姓
关去!”于是把自己所领的五千
由王化贞来殿后,把全部积蓄都放火烧了。
正月二十六
熊廷弼和韩初命一起护送难民
得关来,王化贞、高出、胡嘉栋也先后
关,只有高邦佐自杀而死。
孙得功率领广宁城的叛将把后金军迎
广宁时,王化贞逃跑已有两天时间。
后金军追赶他们追了二百里,因路上没得粮食吃才回去。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京城为之震惊。
萨尔浒之战和王化贞,都可以说是指挥不力造成的失败。
到了眼下,孙承宗主持大局,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因为孙承宗不但
脑清楚,是明末当之无愧的帅才,且地位崇高。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孙承宗以左庶子充当
讲官。
孙承宗是天启皇帝朱由校的老师,这种
为统帅,至少不怕谗言,而又有军事才能,则更为不易。
似乎是天要庇佑大明了。
天启元年(1621年),孙承宗官升少詹事。同年,后金进攻辽东,沈阳、辽阳先后被攻陷,辽东经略袁应泰自杀。御史方震孺奏请熹宗朱由校以孙承宗代替崔景荣为兵部尚书,朝中大臣也认为孙承宗知晓兵事,推举孙承宗为兵部添设侍郎,主持辽东防务。
熊廷弼被罢免后,朝廷以王在晋为辽东经略。王在晋上任后打算袭取广宁,但总督王象乾认为就算能攻取广宁,但也不容易守住,还不如重守山海关防卫京都。
于是王在晋在山海关外八里铺修筑重关,留四万
马去守。
袁崇焕认为王在晋此举不是好的策略,与王在晋争辩无果后,上书给首辅叶向高。
叶向高却认为不能凭主观猜测,于是孙承宗请求亲自前往辽东决断。
朱由校非常高兴,加封孙承宗为太子太保,并赏赐蟒袍、玉带、银币等。
孙承宗到达山海关后,巡行边塞,袁崇焕向孙承宗请示道:“在宁远驻扎五千兵力,以壮十三山的声势,然后派遣将领带兵去救援十三山。宁远距离十三山只有两百里,可以轻易占据锦州,如果不行再退守宁远,怎么能放弃十万难民?”
孙承宗于是与总督王象乾商议,王象乾认为驻扎关上的军队刚刚打了败仗,士气沮丧,不如调动
部护关的军队三千
前往宁远,孙承宗同意后一方面调兵前往宁远,一方面去救难民,救援失败,十万难民只救回六千
。
孙承宗对此询问王在晋:“新城修筑好以后,是不是要将旧城的兵马移四万
来驻守?”
王在晋说:“应该另外设立一支四万
的军队。这样一来,八里铺就有八万兵了,可是一片石西北不派兵驻守吗?在八里铺内修筑重关,新城后面就是旧城,旧城前面埋的地雷是用来对付敌
的,还是用来对付自己新兵的?新城可以守的话,还用得着旧城吗?新城要是不能守,四万守兵倒戈,你是打算开关放敌
进来,还是闭关投降敌
?”
“如果这样的话,敌
兵临城下,士兵像先前那样逃跑,哪里还用得上重关?”孙承宗说:“准备在山上建三座营寨,防止士兵溃逃。”
王在晋说:“士兵没有溃败就修筑营寨等待他们,你这是在教士兵逃跑吗?况且逃跑的士兵可以进来,敌
也可以尾随他们进来。你现在不为恢复做打算,却在这闭关自守,把关外防线全部撤离,还天天在朝廷争斗,京都以东还有安宁之
吗?”
孙承宗无话可说,孙承宗于是召集诸将商议关外防守的问题。
袁崇焕主张守宁远,阎鸣泰主张守觉华岛,王在晋主张守中前所。
孙承宗采用袁崇焕的建议,并亲自镇守关门。
而后明熹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