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觉得自己是当官的
,会写这种由上而下的题目。
那等于觉得自己能当到帮皇帝代写文章的超级大官了呀,谁会这么妄
?
表是官员给皇帝上的奏章,下级给上级官员也可以叫呈表章。
所以,一百个学子当中,一百个都是选择写表。
毕竟读书考科举就是为了以后能当官,当官就少不得要写表。
韦宝选择了诰这一文体之后,便从廖夫子仅提供的两篇诰的范本中挑选了一篇,原原本本的抄写了下来。
这次速度就快了,韦宝抄写完毕,觉得还有点时间,又从《曾国藩家书》当中抄写了两句话下来,增补在了这篇大作的末尾。
韦宝是觉得,完全抄写廖夫子的好像有点不太好,总归要有点自己的东西吧?
反正祖春才说了会帮忙的。
士
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勿以小恶弃
大美,勿以小怨忘
大恩;说
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
之长;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天下古今之庸
,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
,皆以一傲字致败;凡成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谋居半,天意居半。
这两句话是曾国藩写给后辈的,勉励他们读书上进,做
处事。
韦宝觉得放在这诰中,应该合适!因为诰也是代表皇帝,代表朝廷,对下面的
说话嘛。
等到韦宝全部写完,八名考生当中,已经有五个
卷了。
韦宝看了看用来记录时间的沙漏,知道时间所剩无几,从
到尾看了一遍,暗忖想修改也无能为力,便也举手
了卷子。
府试和县试、院试不同的地方在于,府试就在本府考试,考完之后一个时辰之内,提学从旁监督,地方官和抽选出来的夫子当场批改,当场就能公布成绩!
韦宝
了卷子,收拾好自己的物品,吐出一
气,感觉比高考伤多了,关键他是一点不熟悉啊,暗忖自己可真是够可以的,就这点墨水,也敢和一帮读了十几年书,甚至二三十年书的兄弟们同场竞技?
在整个考试的过程中,韦宝都没有喝茶,也没有吃点心,主要是不饿,另外也害怕自己喝了茶之后,那名一开始得到了祖光耀指示的衙役会殷勤的过来添加茶水。到时候还要提防被那家伙看见自己作弊。
“公子,考完了啊?”王秋雅见韦宝出来,急忙接过韦宝的装有文房四宝的包袱。
韦宝又是一个
呼吸,笑道:“这句是废话。”
王秋雅嘿嘿一笑:“现在就等着开榜了,好紧张啊。”
韦宝又笑了笑:“这句也是废话,皇帝不急太监急。”
王秋雅笑着吐了吐鲜红的小舌
,模样俏皮可
,“还有心
开玩笑,看样子,公子考的不错。”
韦宝闻言,收敛了笑容,可以不可以,鬼知道啊?
他不知道这年代改论判的标准怎么样?反正他知道,自己东拼西凑弄出来的那篇论判,肯定是不合格的,只盼着能如祖春才所言,他将其他
的表文使劲压低,将自己的诰文使劲抬高,以此将分差给扳回来吧!
经过了这次府试,韦宝再也没有科举不过如此的想法了,想到如果这场过了,第三场考秀才将会更加的难,而且还没有改卷‘帮忙’的可能,心里更加压抑。
就算没有和吴三桂打赌一万两纹银的事
,韦宝也同样会感到压抑的,因为在他的计划中,是想走官场道路的,可是这个年代走官道,和现代一样,也要通过一级一级的考试,如果考个十年八年都没有斩获,这条路就没有必要走下去了。
即便是想通过买官捐官,那也至少得有个举
的
衔啊。
现在考个童生都这么费劲,秀才似乎都有点遥不可及,韦宝哪里还敢小觑举
的功名?
想到举
,就想到自己还有个临时手下宋应星,宋应星已经是举
,可是考了两次都没有中进士,现在为了能继续留在北方备考,才在自己手下做事。
家宋应星是什么
啊?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宋应星与兄应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
在一万多名考生中,30岁的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
,其兄名列第六。
奉新诸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中举,故称“奉新二宋”。
乡试的成功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当年秋他们便前往京师应次年丙辰科会试,但却名落孙山。
他们决定下次再试,为了作好应试准备,宋应升、宋应星等
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
书院进修,当时的书院夫子是有名大儒学者舒曰敬。
家宋应星不但学问
厚,还师从大家!
家也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