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找不到回家的路!请截图保存本站发布地址:www.ltxsdz.com
同样商业发
上也没有类似的需求,哪怕现在
类送
地球同步轨道质量最大的卫星也只有几吨重,根本用不上它几百吨的超级运力。
后来
们算了算,如果海龙火箭大幅度降低到每年发
4次,其价格会飞涨到每公斤5776美元,约等于现在的46000美元。
这价格很离谱,要知道当年航天飞机退役时计算的每公斤运费才18000美元,这都是那个的两倍还多了。
而航天飞机退役的原因之一就是价格不仅没有预期的降低,反而越来越贵。
海龙火箭比它还贵,这怎么用?
事实上海龙火箭的论证团队还忽视了另一项本来可控的因素,那就是燃料成本。
海上发
虽然能省去辅助建筑的建设建设的运营费用,但也意味着没有了存放燃料和氧化剂的大型储罐。
而且水的导热率要远大于空气的导热率,所以海龙火箭的
氧和
氢不能在码
加注,要不然拖到发
地就蒸发的差不多了。
海龙火箭的燃料罐并没有什么太高级的保温装置,一切从简。
加上
氢又不是容易运输的燃料,在论证海龙技术的年代,专门的
氢运输船技术还不成熟,所以当时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在发
地“就地”电解海水生成
氢和
氧。
但是那种方法极其耗费时间不说,还极度耗能,一般船只根本无法供应那么多能源。
所以当时技术团队也承认海龙火箭若想发
,就必须跟上一艘核动力航母进行辅助,因为只有核动力航母的核反应堆能提供足够的能量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
氢和
氧的生产。
这……
这种放弃燃料利用率而追求极限推力的设计,虽然搞了原始的回收系统,但还是恰好成了海龙火箭的“七寸”,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因素,海龙火箭最终是停留在了纸面设计图上。
哪怕它是个超级巨无霸。
哪怕从设计来看,它真的能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