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其实是一个
。
对此,我有很多可以反驳的,但这里写不下,就不扯了。
总之,言归正传。
根据姮娥的形象演变,传说演变,地位演变。我们可以逆推得知,在上古时期,或者山海经古老版本中。
第一,姮娥才是核心
物,甚至于她的地位可能很高,至少不可能是普通
,有一定的能力,否则怎么偷药?只是因为她‘走了’……所以关于姮娥以前的事,没有太多流传,只有窃药奔月这么个事流传下来。
第二,姮娥跟大羿不是夫妻,甚至压根不认识,顶多知道大羿这个
,也知道西王母那有药,所以就去偷了,偷完之后很久,生米煮成熟饭了,大羿才去找西王母请求不死药。
两者,实际上没有
集!这一点在《归藏》里就体现出来了,更何谈《山海经》?
不过可能就是因为大羿求药,得知西王母的药被姮娥偷了,这才知道有这么个
,继而大羿将这件事,流传了下来。
如果不是大羿流传了这个事,姮娥事件很可能极为隐晦、机密,仅限于在帝与西王母之类的
物之间流传,平民百姓永远不可能知道。
还记得我说,山海经里有记载,有
偷药,被处死吗?
有可能就是姮娥偷药成功的事,让不少
有了效仿之心,结果正撞枪
上了。
第三,姮娥
首蛇身,应该是《山海经》里提到的。只不过西汉之后,关于这段文字失传了。
第四,姮娥并非吃了药就能飞,那是唐朝时才有的说法。
而在此之前,只说窃药奔月,姮娥应该有某种渠道登月。这种渠道,可能是必须有不死药才能通过。
第五……说到这里,我该揭露一个前面我隐瞒的事实了。
那就是《归藏》里的记载,其实有两个字我改了。
战国楚墓的竹简中,《归藏》上真实的文字,其实是:“昔者恒我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月。将往,而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恒我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没错,不是姮字,也不是娥字!
商朝易经《归藏》中记载的,是‘恒我’。
是男是
,不知道!
如果叫恒我,应该是个男
!
后世者,因为某种目的,把这个存在定义成了
。
转之后,便开始认为‘我’其实是‘娥’字的简写。
于是恒我,变成了恒娥。
又因为避讳汉文帝刘恒,所以把恒字改成了姮。
之后更是取同义,而把姮该为了嫦,变成了后世我们所熟知的嫦娥。
字形变化,可以原先是复杂的字,变少,变简洁。很少有原先是简洁的象形字,后世演化反而复杂了。
尤其是
子边,几乎不可能简写掉。别的字可以有简写,
子边则不一样,因为上古重要的姓氏,都有‘
’。
‘姬’会简写成‘臣’吗?‘姒’会简写成‘以’吗?
很早就有娥字,这个字是常用字,娥皇
英,从没见过写成我皇
英的。
还有,‘我’字与‘娥’字的甲骨文,都有挖掘出来的文物为证,两个字的甲骨文,其实差别很大……
是个绝对不能少掉的偏旁。
当然,万事不绝对,可能就是简写,我也不是权威。
但我这里,姑且认为,《归藏》这么写,那么更古的《山海经》更是这么写。
那么,‘恒我’是什么意思呢?甲骨文中,‘我’字是执戈之
的象形,也就是王族、贵族的意思。
娥的甲骨文,则是王族
子,贵族
子的意思。
恒,则是象形月亮渐趋盈满的样子。代表长久、永久、持久的意思。
从意思理解,恒在前面,做动用,就是‘使我永恒’的意思!
‘我’是王族,那可以引申意义为‘使我永恒王族’!
结合‘昔者恒我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月’的故事内核。
偷药的,可能真的就叫‘恒我’,没有特殊意义。
如果有特殊意义,那意味着,他其实是个‘无名氏’。
别不详,事迹不详,名字不详。但是‘恒我’,是个上古时期,每个贵族都想做到的梦想。
吃不死药,登月,
蟾蜍,恒我!
这是一套当时流传在各王族之间的半公开的秘密、流程,很多
都想完成的登天之路。
而这个梦想,正常渠道,就是像羿一样,依靠功、德。
不正常渠道,就是偷!
而‘恒我’,就是第一个做到了偷的
。变成了
首蛇身,通过了
类无法通过的渠道验证,从月球进
蟾蜍,离开了。
这个
到底是谁,世
几乎不知道,甚至可能,西王母自己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