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找不到回家的路!请截图保存本站发布地址:www.ltxsdz.com
“说来听听。”
几走在城楼之上,观望着远处黄巾军退兵的阵势。
虽然这次攻城虎蛇尾,被张飞一个
就拦下了气势。但基础
数摆在那里,十多万
攒动,密密麻麻地撤军,光回去行走的路上,就是尘土漫天,一眼望不到尽
。
无边无沿的海蔚为壮观,想象一下,若是被这么多
围攻,普通城池恐怕早就失守,也的确侧面反应了皇甫嵩和朱儁的能耐。
陈暮远远瞭望,看着黄巾营寨的方向说道:“不知将军注意到没有,黄巾兵倚偎林结营。”
“你是想说用火攻之计?”
皇甫嵩冷笑一声,不屑说道:“陈子归,你小看了天下英雄,此计我和公伟早就想过,可夏季木燃烧缓慢,又无大风借势,就算想火攻,也根本不可能实行。”
朱儁和皇甫嵩二也是老将,连
来早就已经在思考所有对策。在陈暮还没来之前,他们观看黄巾营寨,就已经想到了火攻之计。
长社这个地方刚好位于秦岭与太行山末端,西面崇山峻岭,东面则属于平原地区。
所以城西多山岭,城东是平原,有大片田地。
黄巾兵战术素养不高,没有把兵营驻扎在平原上,反而是驻扎在了山岭下。
山岭下方木旺盛,连绵不绝的野
蓬蒿,还有森林树木,如果要用火攻的话,是非常好的办法。
但可惜现在是盛夏,不是秋。
现代应该都知道,盛夏时节叶子翠绿,
木中含有大量的水分,挤压树叶能滴出水来。
用打火机烧一片绿叶做试验,可以观察到,树叶的燃烧速度十分缓慢,比不了秋时候枯叶那么迅速,可能要好一会儿才能点燃。
不过毕竟是木,想引起大火肯定可以,但火势发展也肯定不快,黄巾兵只要不是傻子,自然可以在大火蔓延之前逃离,如此依旧无法给黄巾造成损失,顶多就是烧了他们的营寨而已。
所以朱儁和皇甫嵩一直没有使用这个计策。
如果陈暮是觉得用火攻可行的话,皇甫嵩也只能表示失望,因为在他看来,这只是无法使用的一个假想计谋而已,除非老天爷帮助,刮一东南风,否则根本不可能实现。
陈暮缓缓行走,抬观望天色,轻笑说道:“欲
黄巾,只有火攻这一条路可走,将军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吧。”
皇甫嵩冷然道:“此时盛夏,哪来的东风。”
众所周知,一年四季,有春风、秋风、冬风的说法,在古诗词当中,这三季的风常写在诗歌里,如“春风不度玉门关”,“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北风南极,朱凤
威垂”等等。
唯独很少有说夏风的诗词,因为即便夏天有风,也只是夜晚微风而已,极少刮大风。风势比之和熙的春风;萧瑟的秋风;严寒的冬风要差上许多。
因此火攻虽然是唯一击黄巾的办法,但由于夏季火势发展缓慢,又没有大风帮助这两个原因,很难奏效。
陈暮却想起了以前学过的历史。
小时候作为大中别
家的孩子,不仅成绩优秀,还常读国内外名著,看二十四史。其中在看《三国志》和《后汉书》的时候,隐隐记得,皇甫嵩是在仲夏六月,借着大风放火才最终
了颍川黄巾。
现在是五月末,马上就要到仲夏六月初,也就是说,最晚不过十来天,肯定会有大风。
偏巧高一时的地理老师还说起过关于预测天气的民间谚语,如“燕子低飞蛇过道,不回笼喜鹊叫”,“
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等等。
其实类似于这样的话,农村孩子在常生活中应该常能听到长辈叙述,看似是中国五千年来民间总结的经验,实际上就是一些气象学理论。
在现代气象学当中,是有所涉及的。
而汉代的图谶之术,堪舆之术,经纬之术,其实大多也都跟这方面有关系。
古代行军打仗,天气对军队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如果带兵打仗的将领会一些气象学知识,就对战事有很大的帮助。
不过这方面的知识别说在汉代,就算是在明清时期,也没有完全普及,高级将领根本没有学的必要,普通将领没有学的渠道,所以在汉朝除了少数专门研究这方面的经学家以外,一般还真不会。
陈暮回忆着当初地理老师教过的谚语,抬去看天色。
太阳当空照,火辣辣的晒下来,哪有风雨迹象?
然而陈暮却笑了,对皇甫嵩说道:“将军,盛夏时节虽无风,我却能借来风,不知将军是否愿意一试?”
“借来风?”
皇甫嵩冷笑一声:“陈子归当吾是村民愚夫不成?”
“皇甫将军不信?”
陈暮心里纳闷,不是说古迷信吗?
特别是汉代,连皇帝都“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