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找不到回家的路!请截图保存本站发布地址:www.ltxsdz.com
前进的同袍,伤亡也越来越大。
耳边又响起号角声,声音来自前方,且前方尘土大作,看样子,敌军骑兵已经在集结。
兰午心中焦急,呼喊着“动作快些!”,和同伴以及一些兵卒一道,奋力将滑橇往前方那土丘上拖/推。
那里,就是他们的阵地,在阵地在,阵地丢了,
也没了。
只有守住阵地,才能确保后续兵马顺利登岸,兰午明白自己任务的重要。
官军从蒲坂强渡黄河,登陆军队必然面临西岸驻防周军的疯狂反扑,因为西岸一片平坦,所以敌军必然会出动骑兵,对登陆后阵型散的己方进行冲击。
所以,如何阻挡敌骑的冲撞,是登陆军队必须考虑的问题。
面对集群冲锋的骑兵,用火炮发散弹最有效,但抢滩登陆时,没有充裕时间运送火炮上岸,毕竟火炮登陆期间,移动起来太慢了。
若光靠登陆步兵投掷火油弹、轰天雷,效果也不行。
用“一窝蜂”,聊胜于无,因为在没有障碍、没有结阵的况下,步兵要和骑兵对抗,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虽然铁丝网是不错的障碍,但是要在船只无法顺利靠岸的况下,靠着
力泅渡把沉重的铁丝网弄上岸后,赶在敌骑冲过来前布设完毕,显然也做不到。
兰午和同伴好不容易把滑橇拖/推上土丘,却被眼前一幕惊呆:前方,大量周军骑兵已经排开队形,时刻等着冲锋。
之所以现在还没冲锋,是因为其步兵还在岸边激战。
可一旦楚军击退拦截,这些周军骑兵就要发动冲锋。
“架起来,架起来!把管风琴架起来!!”
兰午呼喊着,眼角余光瞥见不远处的一个空地,另一个小队也开始假设滑橇上的“管风琴”。
岸边不断有火光闪烁,楚军先登不断投掷出火油弹和轰天雷,勉强击退了周国步兵的疯狂反扑。
就在这时,号角声起,周军步兵后退,而周军骑兵动起来,一场腥风血雨就要降临。
骑兵在动,速度越来越快,兰午看见敌骑化作一把把尖刀,快速向岸边近。
包括他这小队在内的“管风琴”,已经架设完毕,在滩涂和敌军骑兵之间,构成一道细细的防线。
直面敌军骑兵的冲锋,但每个小队身边,不过寥寥十余个步兵守卫。
号角声愈发凄厉,敌骑距离楚军防线越来越近,兰午奋力喊着“上膛!”,和同伴一道,不断转动“管风琴”的摇柄。
机括声起,“咔哒咔哒”响个不停,仿佛弹子音乐盒在运转。
大量弹珠被提升到机器顶部,然后有序进管道。
不,是铳膛。
“管风琴”这种兵器,共有三十根“风管”(铳管),分三排、上下排列,参考弹子音乐盒的“供弹原理”,以手摇装置将弹丸和纸皮火药筒“上膛”。
“咔哒”声中,敌骑越来越近,兰午奋力扯动扳机,让“管风琴”的三十个独立燧发装置“发火”。
“竹声”起,“管风琴”前端不断
着火焰,兰午再次喊着“上膛!上膛!”,和同伴继续转动摇柄。
不断在铳膛里燃烧的火药,不断将弹丸发出去,一台台“管风琴”不断
着弹丸,由此形成金属弹丸的风
,将当面冲来敌骑席卷。
血花随后在骑兵群前端绽放。
“竹声”中,冲锋的周军骑兵伤亡惨重,
、马倒地,随后绊倒后续的骑兵。
冲锋的势总是被打断,正面冲击各“管风琴”小阵地的骑兵,根本就无法接近这些“怪物”。
其他骑兵见状绕开这些火的“怪物”,从缝隙之中穿过,冲向一身血污的登陆楚军步兵。
但他们的数量少了许多。
零星骑兵冲锋面对以长矛结阵(小阵)的步兵,占不了便宜,滩涂上沙土较多,马匹回旋时容易“脚滑”,所以速度骤降。
慢下来的骑兵,面对有数量优势的步兵,根本就招架不了多久。
要么被长矛捅下来,要么坐骑被几根长矛抵住,随后背上的
被捅下来。
周军骑兵的冲锋,从一开始的声势浩大,短时间内就变得柔弱无力,渐渐溃不成军,向后败退。
终于在滩站稳脚跟的楚军步兵,总算是能松一
气,看着河面上陆续过来的大量船只,喜形于色。
敌军已经溃退,但耳边的竹声却未停止。
停止供弹的管风琴,按说应该“安静”,但许多“管风琴”却直接炸。
要么是铳管炸飞,要么是管风琴的火药箱被点燃。
炸声中,兰午后仰倒地,滚落土丘,仰面躺着。
然后爬起来,在身上摸来摸去,确定自己没有断手断脚,没有瞎眼、断手指,放了心。
坐在地上,看着土丘上的烟雾环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