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找不到回家的路!请截图保存本站发布地址:www.ltxsdz.com
而九。”
更令辽民处境雪上加霜的,则是从十六世纪末开始的小冰期。尽管当时对内地的影响还不明显,但辽东天灾不断,却是有详实的史料记载。
仅嘉靖一朝,辽东就发生各种灾害三十七次之多,差不多一年一次就没消停过。
兵灾、天灾、征夫这三座大山已经压得辽民喘不过气来,万历皇帝却又派来了税监高淮,拉开了“高淮辽”的帷幕。
高淮来到辽东后,很快就展现出了搜刮民财、巧取豪夺、敲诈勒索的高超本领。
当时的民谣道:“辽无脑皆淮剜之;辽
无髓,皆淮吸之。”反映了当时
们对高淮的极度憎恨。
高淮不仅疯狂敛财,还敢克扣贪污辽军军饷,凌辱官兵,引起了两次引注目的军队哗变。
而且,高淮还手马市贸易,以低价强买兀良哈(漠北蒙古东部)、
真
带来的良马。
这种行为令蒙古兀良哈部和真部极为不满,辽东边军也因得不到良马,而大为恼火。
总而言之,高淮祸辽东十余年,不仅
坏了辽东的经济、社会、民生、军事,使无数辽民家
亡,流离失所,更激化了民族矛盾,使本就危机四伏的辽东局势变得更岌岌可危。
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叛明。辽民内心对朝廷的怨恨和失望,也成为努尔哈赤屡战屡胜的一个原因。
从后金军初袭辽东,到占领辽、沈,辽民多以逃避为主,或迁辽西,或走之朝鲜,抗金态度之消极,可见一斑。
但努尔哈赤狭隘的民族政策,就是编辽民为隶,以及动不动就大肆屠杀,使辽民逐渐改变了态度。
后金占领区内辽民大批逃亡.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无疑表现出辽民在残酷的压迫下,心态上产生的巨大改变。
朱由校可以说是适逢其时,通过建立东江镇并大力扶持,又迁移辽民实施辽西的战略后退,使处于生存最困难境地的辽民看到了希望,逐渐成为抗金的主力。
和历史上的关宁军和“岛兵”差不多,现在的辽镇和东江镇,都以辽为主。但在实际的战力上和形势上,现在却比历史好得不是一点半点。
所以,朱由校不断地投资源,希望达到五年平辽的目标,也是想紧紧抓住努尔哈赤的错误政策,以辽
守辽土,籍辽
以复辽。
辽生活于东北边疆地区,因为边疆的荒凉、气候寒冷、文化落后、民风强悍,使他们形成了豪爽、粗犷、“
悍善骑
”的特点,正是最好的兵源。
而对于皇太极的重视,甚至能算得上有些忌惮,主要的原因还是皇太极在历史上积极争取辽军的举措。
光是真
,朱由校并不担心。但要让后金争取到了辽
,平辽战争则要大大地增加难度。
因此,趁努尔哈赤还活着,并不断地用屠杀和压迫着辽民逃亡和反抗,才是平辽最好的时机。
而辽镇和东江军的战绩,也无一不在证明朱由校的投和政策是多么正确。这场以少敌多的血战厮杀,更是拉开了“以辽
复辽土”的战争序幕。
嗯,说得不是那么地准确。但朱由校的只以辽平辽的设想,确实在变得越来越有实现的希望。
而对于经历了残酷现实的广大辽,也确实在逐渐认识到,只有光复故土,恢复家园,才能摆脱悲惨的命运,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
当然,这世上没有不怕死的。能活着,谁会想死呢?活腻了、想不开的那些
,除外。
但面临着绝境时,往往就能激发出视死如归的勇气。现在的明军就是如此,逃跑已不可能,或许还死得更快。
既然如此,那就拼掉一条命,为亲争个衣食无忧的未来好了。
而且,本来就是久经战阵的锐之士,
发出惊
的悍勇和战力,也并不令
感到意外。
建又要进攻了!冯大铁勒紧了肩膀上的布条,伤
的疼痛让他不易觉察地皱了皱眉。
兵力又一次减少了,现在只剩下二百来能够继续战斗,很多
身上还着伤。防御阵地也不得不再次收缩,只剩下了方圆几十米的区域。
枪炮声隆隆作响,听声音又近了不少。冯大铁知道,主力部队正在冲建
的阻击,奋力赶来增援。
不知道还能来得及嘛?冯大铁的目光在地上摆放的几十个铁疙瘩停留了一下,又抬起看向友军的阵地。
战斗还在继续,友军的状况比自己这边还要差一些。影晃动,喊杀声响成一片,已经陷
了残酷血腥的近战厮杀。
但那杆高高竖立的军旗,尽管被箭矢出了不少孔没事,却还在醒目而骄傲地迎风飘扬。
目光又转,冯大铁扫视着土丘下面、防御线处枕籍的尸体。那里面有建的,也有自己的袍泽的。但更多的,还是建
。
“值了!”冯大铁吐气开声,简短而有力地说出了两个字。
“值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