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姐倒是起的早,这点辛苦在她看来都不值得一说,自从来骆家生活的这段时间,真的是她四十年
生中最幸福的时候。
她这
实在知道感恩,家里家外,不管是轻活还是重活都抢着做。
每月三十块的工资,她就留一点存着,其余的都贴进了骆家一
三餐里面了。
特别对小十月,有求必应,水果零食从来不缺了小十月的。
苏桂兰和朱霖和她说很多回,自己的钱自己存着就好,
家
上答应,实际行动还是我行我素,守着她自己的底线。
好事的苏桂兰,居然想着给她找个老伴,对象都给寻觅好了。
不是别
,就是那位快六十了还不安份的老张
,苏桂兰一提这事,从此老张
就不敢来骆家了。
有事都是派徐乐来,要不就是打电话,开始骆涛还纳闷着,待从朱霖那听了这事后。
骆涛就感觉老娘苏桂兰是瞎点鸳鸯谱,想让老张
再娶一个,恐怕很难。
老
一是年龄大了,二也是最重要的对死去的老太太,那是真专一,不然早就续弦了。
骆涛也给老娘苏桂兰谈了一下,以后没事少扯这闲篇,成不成都太薄了彼此的
。
给何姐找老伴的事,也就打住了,也不知道她心里知不知道这回事。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
子享清闲…………这
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
在东跨院打扫卫生的何姐又唱上了,仔细听,还是很有那常派的韵味,一板一眼。
骆涛是没怎么听过豫剧流派的大戏,但也知道一些,八三年的第一次春节联欢晚会,就有一位豫剧名家上台献唱。
听完也没什么感觉,不是说唱的不好,主要因为骆涛听惯了京剧,听这么接地气的戏,真不适应。
京剧之所以受众面广,其中有太多历史原因,但说真的不接地气,离了京津冀的老百姓,在全国也就只有那些文化
听,京剧太高雅了。
豫剧就恰恰相反,它就特别接地气,从唱腔到台词,包括演员的服装造型,就特贴近底基层的老百姓。
中原之带的老百姓听豫剧,唱豫剧,就是他们的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说不分男
老少。
全国没有多少戏剧剧种,还在扎根农村,服务农村。
二十一世纪有上千上万
听大戏的,豫剧绝对
一份。
剧院提高了艺
,也困住了艺
,从哪来还要回哪里去。
所以都说高手在民间,他们卖艺就是为了吃饭,剧团的演员就可能分化成两极。
……
骆涛也是受老张
的影响,倒是很喜欢豫州的另一个地方戏——越调。
申凤梅先生唱的诸葛亮的戏。
这是位梨园的
先生,她扮演的诸葛亮,有着“中原活诸葛”的美称。
其台风潇洒,吐字清晰,以声带
,行腔婉转,声音宽厚有力,质朴豪放。
“东风骀
百花开,越调重兴多俊才,香满春城梅不傲,更随桃李拜师来。”
建国初就带团进京汇演,得到业内外
士一致赞誉。
并拜师马连良先生。
1980年由北影厂拍摄的戏曲电影,《诸葛亮吊孝》骆涛也特意去买了一份回来。
听完就是佩服,对骆涛的胃
比听马派有感觉,真的是活着的“诸葛”。
可惜无缘当面,有机会一定要登门请教下。
“何姐,您这一大早有什么高兴的事,都唱起了戏。”
骆涛来这院子里,是来看看那些字画,他现在没事都是一天两趟来检查,以此来充实自己的时间。
“骆先生早,俺没什么高兴的事儿。这屋俺都打扫好了,一点灰儿都没。”
骆涛的突然到来,可是吓了她一跳,手握着大扫把。
“高兴就唱,没事儿。这儿也不要天天来打扫,常常记得通风就成,还要防着石榴那个小东西进来。”
骆涛这语还没落地,说曹
曹
到,这小东西真听不懂是说它。“您忙着,我的去看看。”
一个箭步过去,嘴里还说着:“石榴,出来。这一次再敢犯错,老子就把你送
。”
上次这石榴犯错的场景,骆涛现在还历历在目。
它在无法无天了,居然敢在那小叶紫檀的桌子上大小便。
这可没把骆涛给气坏了,那一天围堵了它几个钟
,逮住拿绳子就栓了它半个月,饿了一顿。
直到牵它往这院来,它拼命拒绝那劲,骆涛也放心把它给放了。
没想到啊!这货就是狗改不了吃屎,今儿个又被自己及时给逮到了。
骆涛也是很给它面子,采用了先礼后兵,可惜这招没用。
不亲自上手,它是不知道你的天威。
【月票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