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找不到回家的路!请截图保存本站发布地址:www.ltxsdz.com
之患,乃亡国之政也。
中书和门下这两大机构,一个是负责决策出令的,一个是负责审议封驳的,两个部门若是配合不好,那确实啥也不了。
也正因此,李世民最后加强了政事堂的地位,改变了朝廷中枢的程序。在之前,诏敕多由中书出令,可承受者多,拟进者少,故此当时宰相议政,不是在诏旨拟定之前,而是拟定了诏旨之后才来议论。
这种议论,本身就有些不合理,也正是原先政事堂设立于门下省的原因。
宰相们的政事堂议政,成了一个对中书决策把关的地方。
李世民调整程序,政事堂虽还在门下省办公,但却已经改成朝廷军国政务,决策出于政事堂,然后再给中书省
令,再门下省审议,最后尚书省执行。
这样一来,中书和门下两省也不容易发生矛盾了,效率也提高了,最重要的还在于中枢决策大权彻底到了政事堂中。
虽然后来李世民觉得政事堂权力过大,于是又搞了一个翰林院出来,搞出了翰林拟内制,白麻宣相等这些事来,但总体来说,自皇帝改革政事堂后,中枢效率确实提高了许多。
只是后来皇帝又取消了左右仆首相次相之权,搞出了政事笔,
值执笔主持政事堂会议,从最初的一月一
,到后来半月一
,再到如今一天一
,宰相们不论本职是仆
还是侍中又或是平章或是参政,其实已经没有主次之分了。
“今天的政事堂会议,九位宰相除了秦太尉和李平章外,其余七位都到了,另外我还召来了六位中书舍和四位给事中,此外政事堂五房堂后官也都叫来了。”
见长孙无忌这么郑重,大家也都凝重起来。
“是有大事发生吗?”御史大夫、参预政事马周问。
“有大事将要发生,首先第一件事,是陛下要扩建九成宫和洛阳宫之事,这么重要的事陛下未经政事堂便直接斜封墨敕传令工部和将作监,此事实乃违制。我以为,当驳回!”
秦琅没料到李世民的大舅子,今天居然要驳回李世民的中旨,倒觉得有些稀奇起来。
以往李世民没少这种
发中旨的事
,各部门也都捏着鼻子马虎承认了,可如今长孙无忌要认起真来,这事
政事堂还确实能
。
毕竟制度赋予的权力在这,虽说这权力本身也是李世民给的。
用李世民给的权力,来否决李世民的旨意,这事听起来挺神奇的。
魏征马上站了出来,高声支持。
“政事堂者,君不可心枉道于天,反道于地,复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此堂得以议之。”
臣不可悖道于君,逆道于仁,黩道于货,道于刑,克一方之命,变王者之制,此堂得以易之。
兵不可以擅兴,权不可以擅与,货不可以擅蓄,王泽不可以擅夺,君恩不可以擅间,私仇不可以擅报,公爵不可以擅私,此堂得以诛之。
可不可以轻重,罪不可以生
死,法不可以剥害于
,财可以擅加于赋,
不可以委之于幸,
不可以启之以萌。法紊不赏,爵紊不封,闻荒不救,见馑不矜,逆谏自贤,违道变古,此堂得以杀之。
“故曰:庙堂之上,樽俎在前,有兵,有刑,有梃,有刃,有斧钺,有鸩毒,有夷族,有家,登此堂者,得以行之。”
魏征慷慨激昂,平时很看不惯房玄龄长孙无忌秦琅等过于奉承皇帝的行为了。今天他大声提醒众
,政事堂是国家宰相,不是皇帝的随从,得有立场得有规矩,不能逾越。
皇帝命可以驳回,斜封墨敕可以不受。
非中书省中书舍拟制敕,门下省的给事中不可以读署,今天皇帝要修九成宫要修洛阳宫,旨意出自随侍皇帝身边的翰林学士岑文本,政事堂今天就要执奏驳回。
“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书,二曰制书,三曰慰劳制书,四曰发敕,五曰敕旨,六曰论事敕书,七曰敕牒,前三种事关国体,是大事。后四种,只是朝廷
常运作,属于小事。大事复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
可不管大事小事,都是有制度规定的,就算皇帝侵夺了相权,搞了翰林院分拟内制,但这也是新规则,皇帝也不能随意再次打自己订下的新规则。
翰林院的内制权,也是有范围的,现在就再次突了既定范围。
比如这修九成宫和洛阳宫,皇帝就无权直接绕过政事堂给工部和将作监以及地方官府下令。
“驳回!”
这件事上,七位宰相态度一致,全都表决驳回,长孙无忌以政事笔记录下来,而六位中书舍和四位门下给事中,因为这事也一样涉及到他们的核心权力,自然也都附议。
宰相们在政事堂是宰相,回到本司是长官,在政事堂决策过程中,中书门下和尚书省三高官官们都已经参与商议,因此只要政事堂上得出决议后,便可由中书省直接由中书舍
出令,然后
给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