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找不到回家的路!请截图保存本站发布地址:www.ltxsdz.com
“诏太师秦琅为平章军国事、检校尚书令、知中书门下二省事,首辅太子摄政。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诏来济为太子太师、尚书左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诏上官仪为太子少师、尚书右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诏崔敦礼为太子太傅、翰林院大学士,裴行俭为太子少傅洛阳府尹、吏部尚书,来恒为太子少保、黄门侍郎······”
翰林院学士承旨李安期一内连写了十几道诏敕,皆用白麻,召回秦琅、来济、崔敦礼、上官仪等一众大臣,饶是李安期才识过
,家学渊源,可连写十几道诏敕,也是累的腰酸背痛,甚至是
力枯竭,眼睛花了,手也酸了。
甚至心都酸了。
因为写到最后,他还写了道崔敦礼为新翰林院大学士的诏令,这个职务现在是他,但他已经得了个新职位,西京留守兼京兆尹。
虽也是个要职,但西京那就是去养老的,如何能跟知制诰的学士承旨相比?翰林院大学士可是称为内相的。
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天子已经手不能动嘴不能说,完全就是个废了,秦俊起兵强拥秦王为太子,许敬宗李义府这些
都一致拥护储君,还公然要尊皇帝为太上皇,迫不及等的要拥立太子为新君。
他李安期也不过是上官仪被贬后,刚上来替代的,在翰林院也没有什么威望资历,跟秦家等关系也一般,此时秦党要上位,他也只能让位了。
李安期揉捏着手腕,心里在想着,皇帝只怕也想不到会有今天吧。要怪,其实也只能怪皇帝这几年诛杀元舅长孙无忌以及褚遂良等元老,又把李绩也赶去长安,使的中枢都没有足够威望的大臣。
面对着秦俊等提兵宫,强拥秦王为储时,他们除了宣誓效忠,毫无对抗的能力。
萧沈这样的当侍中,就算萧氏没参与此次事中,萧沈又如何当的起宰相之责?李义府也不过是个靠着替皇帝诛杀长孙无忌才窜升上来的,一个许敬宗资历老点,却又被皇帝自己给踢回家待罪反省了。
卢承宗、窦德玄、薛元超几为相,虽为名门子弟皇亲国戚,但却缺少足够的功绩,平时有皇帝支持还好,可现在皇帝一倒下,秦俊程处默等提着兵杀进宫,在宫殿前一槊刺死宣徽院使高护时,那几位早吓的面无
色,号称五姓俊杰的卢承宗甚至两
战战。
说到底,还是皇帝这几年死命的折腾朝廷中枢,元老尽去,宰相的权也是一削再削。
心中长叹一声,李安期也不愿再费心神去想这些了,如今这大局已定,又还有什么好想的呢。
他李安期不也没有站出来说过半句话么?
甚至在高护假传圣旨召他宫后,对他威
利诱时,他不也没敢反驳,他这次被贬去长安,其实最关键的还就在这,立场不够坚定,亏了名节大义,关键时候还不如萧嗣业、薛仁贵表现好。
李安期没想过要做个铁骨忠贞的硬臣,他爹李百药活了八十多岁,仕过杨勇仕过杨广,甚至后来还给江淮反王杜伏威给做过官,反正就如墙般,但不也活到八十多岁,甚至爵封康国公,挣得世封。
他祖父李德林,那也是隋文帝的宰相。
反正李家三代都做过宰相了。
这些诏敕都是三品以上的,甚至是拜相的制书,送到一边给太子审阅。
对于重臣的加封诏敕用词、典故等都得很谨慎,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不是给一般官员授官除职,随便三五十字就打发了。
这些诏敕里,最重要的一封自然是给秦琅的。
李贤认真的看完,又看了一遍,最后给了李义府,他本是中书省执政事笔的秉笔相公。
但刚才李义府已经很识趣的主动把专秉政事笔这个特权给出去了,他直接提议让秦俊来秉笔。
秦俊当然不可能同意,他这次接受检校侍中加同中书门下三品,那都是因为知道眼下不是推让的时候,能政事堂便能占据一个关键的位置,为太子保驾护航,可他毕竟年轻,之前虽也是九卿兼大将军,但毕竟只是闲散职事。
许敬宗便趁机进谏,说不如恢复先前旧例,政事堂相公们流执政事笔,直接一
一天
值,等太师
朝后,再
由太师专执,主持朝政。
李义府看过李安期写的诏敕,对太子点,“康国公学识渊博,才
过
,这诏敕写的很好,不用修改,可以直接书诏用印。”
这份属于稿,要经监国太子同意后才誊写为正式内制,用白麻书写,并加盖印玺。
李贤却还是让许敬宗和秦俊都再看一遍。
这让李义府稍觉尴尬,但还是面带微笑把诏敕稿递给了许敬宗。
宣徽院已经被罢撤,几道诏敕太子便都亲自审核画可。
眼看着天已昏暗,李贤便让御膳房进膳食,宰执诸公也都一起用膳食。饭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