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德通过匪军的使者,给宋致远下达了最后通牒。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孙立德告知使者,燕山匪军的唯一生路只有投降。
宋致远如果此时带兵投降,
出龙岗城,汉军将会保证宋致远的生命安全。
为了展现汉军的诚意,孙立德主动释放了邹萍。
孙立德没有彻底堵死对话通道,给谈判留下了余地。
宋致远的使者没有让孙立德撤军。
那些偷袭汉军粮道的马匪同样没有取得战果。
相反,马匪部队在汉军的阻击之下损失惨重。
德字营已经不是刚刚成立之时的那个纯粹的步兵营伍。
汉军不仅有了一支骑兵,这支骑兵还在反复作战之中磨炼了战斗力。
汉军收复的村镇又成为了监视匪军行踪的重要警戒点。
每当匪军出现,村镇中的守兵就会燃放烟火示警。
得到警示后,汪小路会带领龙骑兵利用部队的机动力对马匪进行截击。
虽说龙骑兵并不是职业骑兵,无法和马匪进行马战,但是这支军队配合村镇的驻军和运粮的士兵,可以有效制止马匪的战争意图。
反复的作战中,马匪不仅没能取得战果,甚至还损失了大量士兵。
汉军掌握优势,所以孙立德放弃了冒险,采用了稳扎稳打的进攻方式。
汉军兵分三路,齐
并进,协同南下,主力行军的时候同时兼顾了其他两个方向的部队。
孙立德的劝降并没有得到回应,宋致远并没有再次派遣使者,似乎眼睁睁看着汉军南下。
孙立德从来没有忽视过
报侦查,快马带来了最新军报,宋致远带着匪军主力北上了。
这场决定整个北地郡东南归属的大战终究还是无可避免。
传达命令的快马从孙立德军中出发传达决战命令,汉军部队开始集结。
匪军主力北上,汉军主力同样也南下。
根据快马的探查,匪军动用作战的匪兵
数高达两千
,从兵员数量上看,匪军占据
数优势。
汉军各地驻军分散了兵力,伤病等非战斗减员现象同样减少了汉军参战兵员数量。
孙立德投
战场的兵力在一千二百
左右,大约是匪军的一半。
汉军
数碎少,后勤装备却极为
锐,作为常胜之军,部队士气高昂。
两军很快就到达战场。
战场位于龙岗城北部的平原地区,龙骑兵和马匪都可以在这个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
这种大军团决战,骑兵力量的使用
况或许会对战局起到决定
作用。
在主力作战之前,两军更多的是侦查战和骚扰战,两军负责侦查任务的骑兵多次发生接战,双方互有损伤。
两军主力到达战场之后没有立即开战,各自进行排兵布阵。
汉军虽然
少,采用的是攻击
强的锋矢阵。
孙立德除了留下龙骑兵部队和一支
数在二百
的长枪兵作为预备队外,所有的兵力都投
了战场。
汉军的老兵位于锋矢阵的先锋和后卫位置,民夫和匪军降兵则安置在阵型的中央。
孙立德准备采用中央突
战法。
匪军采用的鱼鳞阵,鱼鳞阵同样是一个主力在中部的一个军阵,不同于锋矢阵,鱼鳞阵则一个防守阵型。
单纯从布阵上就能看出宋致远的胆怯,这名匪首在孙立德面前已经失去了进取心。
两军排好阵势,孙立德立即命令卫兵吹响进攻号,汉军第一阵将士开始前进。
孙立德处在队伍后卫,一边观察匪军军阵,一边跟随汉军队列行军。
平原地区的开阔地形,加上骑在战马上的高度优势,让孙立德得以俯瞰整个战场。
目光越过汉军步兵的
顶,孙立德把匪军的阵型尽收眼底。
连番作战后,土匪似乎吸取了教训。
前排的土匪使用的都是长枪,甚至还摆出了枪阵,戒备着汉军。
步兵作战,枪阵威力确实巨大,但是匪兵的枪阵摆的太早了,过早的进行战术动作对士兵的体力和
力都是一种极大的消耗。
除了武器的熟练度,枪阵成型的关键在于军队的纪律和士兵的素质。
匪军确实可以改变作战武器,但是这些匪军却没有办法把一支没有进行过队列训练的士兵培训成一支百战
锐。
和孙立德把龙骑兵作为机动兵种留在阵后不同,匪军的马匪被分在了左右两翼,似乎准备当做主战力量使用。
两翼的马匪数量加起来只怕不到三百
,经过连续不断的
战,匪军最
锐的马匪伤亡惨重,伤亡的马匪又没有办法得到有效补充,至少在这场战斗中,马匪部队不会给汉军造成过多压力。